最近整理药食同源的食材时,翻出奶奶留下的老陶罐,里面装着些黄澄澄的颗粒,正纳闷这是啥宝贝,老妈路过瞥了一眼:"这是你姥姥每年秋收后晾的秫米,专治睡不着觉的老毛病。"
要说这秫米啊,可是藏在古籍里的养生密码,它还有个接地气的名字——北秫,其实就是北方常见的高粱米,可别小看这红穗子庄稼,《本草纲目》里早给它记了一笔:"秫米,益气补中,止泄泻,和胃安眠",老辈人常说"一碗秫米粥,胜过安眠药",可不是随便说说的。
我特意查了资料,发现这不起眼的小颗粒竟是五谷里的"全能选手",农科院的数据显示,每百克秫米含蛋白质8.4克,膳食纤维3.6克,钙含量更是大米的3倍,最特别的是它含有的色氨酸,这种氨基酸正是合成"快乐激素"血清素的前体物质,难怪古人总用它熬粥给焦虑失眠的人补身子。
去年邻居张阿姨更年期整夜睡不着,西药怕有依赖,来找我支招,我想起姥姥的土方子,让她把秫米炒微黄煮粥,每天早晚喝,没想到两周后她满面春风地送来自家种的豆角,说现在能一觉到天亮,其实这就是中医说的"补中益气",西医解释就是通过补充B族维生素调节神经功能。
现在的养生达人可会玩,有人把秫米做成安神枕,做法挺简单:生秫米500克装布袋,再塞点薰衣草,睡觉时枕着,谷物的清香能舒缓神经,我试了半个月,发现确实比荞麦枕更贴合颈椎曲线,而且冬天特别暖和,不过要提醒油性发质的朋友,这种枕头容易吸油,得勤换枕套。
说到吃法,姥姥教我个诀窍:秫米要先泡两小时再煮,不然容易发硬,最经典的搭配是加山药、莲子,这三样煮出来的粥又稠又香,要是嫌麻烦,直接用电饭锅煮杂粮饭时抓一把,米饭会带着淡淡的甜香,但要注意,舌苔厚腻、大便黏马桶的湿热体质要少吃,毕竟它偏温补。
现在超市里包装精美的"五谷杂粮"礼盒,很多都打着"古法养生"的旗号,但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,带壳的秫米才保留完整营养,我习惯在立秋那天买新粮,这时候的秫米颗粒饱满,嚼着还有股太阳的味道,每次煮粥飘出的香气,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姥姥家灶台前等着揭锅盖的时光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,健身圈开始流行"高粱米减脂餐",把秫米蒸熟拌希腊酸奶,撒点奇亚籽,确实饱腹感超强,不过中医角度看,这种冷吃法虽然清爽,但损失了秫米温养脾胃的特性,要真想养生,还是建议趁热吃,最好配上几颗红枣,这才是地道的中国式食补。
当然也不是人人都适合,有次同事胃痛还猛喝秫米粥,结果胀气更严重,后来才明白,它毕竟属于粗粮,消化能力弱的人要控制量,就像老话说的"人参杀人无过,黄连救人无功",再好的东西也得讲究个吃法。
现在每当熬夜写稿到凌晨,我就会冲杯秫米茶,把炒过的秫米煮10分钟,滤出汤汁,那微微发黄的茶汤带着谷物的焦香,喝下去胃里暖暖的,脑子也清醒了,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"和胃安神"吧,比起咖啡续命,这种养生方式是不是更符合咱们中国人的体质?
看着厨房罐子里的秫米快见底了,得找个时间回趟老家,北方秋收时节的田野里,风一吹,金红的高粱穗沙沙作响,那才是最适合采集秫米的季节,这种带着土地气息的老食材,或许就是我们寻找已久的"中国式褪黑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