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远志肉收购价暴涨背后,这些因素在作怪!

一归堂 2025-04-29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最近朋友圈里不少中药材贩子都在吐槽:“远志肉的价格真是一天一个样,早上报价还没捂热,下午就得改口!”作为常年跑药材市场的老炮儿,我亲眼见证了远志肉从几毛钱一斤涨到几十块的疯狂历程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,这味小众中药材的收购价到底是怎么被推上神坛的。

远志肉是啥?别被名字骗了

很多新手一听“远志肉”三个字,第一反应是“这是不是肉制品?”其实它和肉没半毛钱关系,远志是种草本植物,根部经过去皮、烘干后切成段,长得像缩小版生姜条,行话叫“远志肉”,这玩意儿在中药里算是个“全能选手”:能安神治失眠,还能化痰止咳,连《本草纲目》里都给它留了一席之地。

前几年远志肉也就是药材市场里不起眼的小角色,收购价长期在每公斤15-20元晃荡,但最近两年画风突变,2023年某些产区的统货(普通品质)收购价直接飙到80-100元,选装货(品相好的)甚至突破150元大关,这种涨幅,连炒房团看了都得喊声“祖师爷”。

价格坐火箭?背后这几股势力在较劲

要说远志肉涨价,纯粹是“多方围剿”的结果,我挨个给大家拆解:

产地减产:靠天吃饭的无奈 远志这植物娇气得很,既怕涝又怕旱,对土壤酸碱度挑剔得像处对象,主产区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这两年遭遇极端天气——去年山西暴雨冲了大片地块,今年内蒙古又碰上春旱,幼苗存活率不到一半,老药农王叔跟我喝酒时漏过底:“以前一亩地能收300斤,现在能摘150斤算烧高香。”

人工成本:采山货比搬砖还累 远志生长在荒坡野岭,采收全得人工弯腰撅屁股,年轻娃们宁可送外卖也不干这活,采药的全是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,工钱从十年前的每天50块涨到200块,还不一定请得到人,更扎心的是,新鲜远志根得趁太阳没出来赶紧挖,晒干了还得二次分拣,光人力成本就占收购价三成。

资本盯上“药茅”:游资进场扫货 这才是最要命的!前几年亳州、安国这些药材集散地突然冒出一堆神秘买家,出手就是上百吨,后来才知道,有些是做保健品的大公司囤货锁原料,还有些是玩期货的游资,把远志肉当“中药材股票”炒,他们雇人到处放消息:“远志要绝种啦!”“国家要禁止出口啦!”搞得散户们连夜排队抢货。

政策紧箍咒:质量标准卡死一批货 2020年新版《中国药典》对远志重金属含量下了死命令,硫磺熏蒸更是直接判死刑,以前小作坊靠硫磺漂白卖相,现在全得乖乖搞无尘加工,我亲眼见过整卡车远志肉因为农药残留超标被退货,药商当场哭出声:“这哪是卖药,分明是卖命!”

市场里的猫腻:这些坑你别踩

在安国药材市场混迹多年,我总结出几条保命指南:

别迷信“野生货” 市面上九成所谓“野生远志”都是家种的,真正的野生鲜货早被老药农自己留着泡酒了,流到市场的要么是掺了东北远志的假货,要么是陈年旧货翻新,去年我就见过用色素染黄的“美容货”,泡水后直接变绿汤。

警惕“包检合格”骗局 有些不良商家拍胸脯保证“包过检测”,实际就是给你掺便宜货,比如把甘肃产的宽叶远志(价格低一半)混进山西货里,外行人根本看不出,建议验货时直接送第三方机构检测,别信口头承诺。

季节差价藏玄机 远志肉价格每年有两个高峰:春季产新期(大量新货上市压价)和冬季用药旺季(医院药房集中采购),最划算的入手时间是夏天淡季,这时候囤货既能避过雨季霉变风险,又能抄底价,我去年7月收的一批货,到11月每公斤净赚60元。

想入局?先算清楚这笔账

最近老有朋友问我:“现在种远志还来得及吗?”我的建议是:谨慎!虽然目前高价诱人,但得把账目掰清楚:

  • 种植成本:种子+土地租金+人工,第一年投入约8000元/亩。
  • 生长周期:远志是多年生植物,最少要熬两年才能收成。
  • 风险预警:如果遇到价格暴跌(就像前年的黄芩),两年白干还得搭进去人工钱。

比较稳妥的玩法是“跟风但不盲从”——可以种,但别超过自家经济承受能力,最好和药厂签保底收购协议,哪怕价格低但能稳赚。

未来行情怎么走?大佬们这么说

我采访了几位药材市场大佬,发现两个信号值得注意:

  1. 替代品正在崛起:新疆某科研所培育出“远志2号”高产新品种,亩产比普通货高40%,如果推广开来,价格有望回落。
  2. 政策利剑高悬:据说2024年要严查中药材染色增重,违规成本越来越高,这会逼退一批黑心商贩。

远志肉的暴利时代可能快结束了,但作为日常保健药材,它的需求依然坚挺,对于普通消费者,我的建议是:别盲目追高价“野生货”,正规药厂的种植货性价比更高;对于种植户,与其赌行情不如抱团取暖,联合起来搞标准化种植才是长久之计。


后记:写完这篇文章,我特意去亳州市场转了一圈,看着装卸工扛着麻袋来回奔波,耳边充斥着各地方言的讨价还价声,突然觉得这一行虽然充满铜臭味,但也藏着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