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妈!这盒装的是啥宝贝?"上次回家翻出爷爷留下的老药匣子,铁皮盒子里整整齐齐码着人参、枸杞、金银花,每层都垫着泛黄的宣纸,这些祖辈传下来的中药,可比保健品实在多了!今天咱们就翻开这本带图中医中药全书,把老祖宗的养生智慧掰碎了讲明白。
【认药如认人】这些中药你绝对见过 走在中药材市场,琳琅满目的药材看着眼晕?其实咱们生活里常见的宝贝多着呢!
先说厨房里天天见的枸杞子(配图:鲜红的枸杞果实铺满竹匾),这小红果子可不只是泡茶好看,肝肾阴虚导致的眼花耳鸣,抓一把煮粥比吃保健品强,但别学我邻居王叔,当葡萄干似的一斤斤啃,结果上火流鼻血。
再说说家家都有的生姜(配图:带着泥土的完整姜块),风寒感冒煮碗红糖姜水,夏天贪凉肚疼切两片泡茶,这可是"呕家圣药",晕车晕船含片姜比吃药都管用,不过晚上吃姜赛砒霜这话可真不是吓唬人,过了晌午就别碰了。
还有女生们最爱的玫瑰花(配图:半开的重瓣玫瑰晒制过程),月经不调泡几朵,比喝那些甜腻的四物汤顺口多了,但月季花可不能乱代,人家药房抓药的师傅会翻白眼的。
【中药界的明星组合】这些搭配医生都在用 别以为中药都是"苦兮兮黑乎乎",搭配对了比鸡尾酒还讲究,去年我咳嗽半个月,老中医给开了个"五虎汤":杏仁、冰糖、川贝、白梨、蜂蜜(配图:砂锅里炖煮的润肺汤料),每天早晚喝两次,三天就把肺里的痒劲儿压下去了。
办公室一族必备的"三仙饮"更简单:黄芪、枸杞、红枣(配图:透明玻璃罐里分层存放的药材),气虚体寒的姐妹,保温杯里泡这三样,喝一个月准能感觉手脚不冰凉,但舌苔厚腻的湿热体质要少喝,不然就像火上浇油。
最近流行的酸梅汤其实也是古方改良(配图:乌梅山楂陈皮配甘草),真正讲究的要用熏乌梅、去核山楂、橘皮,配上冰糖熬两个小时,外面奶茶店卖的加了多少香精,自己动手做才知道差距有多大。
【这些坑千万别踩】老药师都不会说的暗知识 很多人以为贵的就是好的,其实药店最贵的野山参未必适合你,我二舅当年花大价钱买的"百年老参",结果补得整宿睡不着觉,还是老中医说"虚不受补"才破谜题。
有些药材看着差不多,功效差十万八千里,就拿"白术"和"苍术"配图:两种药材对比特写),白术健脾利湿,苍术燥湿化痰,长得像双胞胎却治不同的病,我自己就买错过,害得老妈做的药膳全报废。
最要命的是药材质量,市面上八成石斛是铁皮冒充的(配图:真假石斛断面对比),去年我在某宝买的"野生灵芝",泡水后发现掉色严重,拿给中医院检验室一看,原来是染色的树根!
【四季养生秘籍】跟着节气吃对药 春天最适合喝菊花枸杞茶(配图:白色菊花与红枸杞在水中舒展),但南方湿气重的要加茯苓,北方干燥的要配麦冬,我奶奶就有个琉璃罐,每年清明前后都泡着应季的养生茶。
夏天别光喝绿豆汤,加点荷叶薏米(配图:晒干的荷叶与炒制的薏米)更能祛暑湿,去年三伏天我照着古方做了"三豆饮":绿豆、赤小豆、黑豆,煮烂后放冰箱,比冰镇饮料健康多了。
秋天最该囤的是百合银耳(配图:毛茸茸的干百合与脆银耳),但要注意新鲜百合有毒,必须用干品,我表姐不知道这个,直接买了菜市场的鲜百合煮粥,结果全家拉肚子进医院。
冬天膏方进补讲究"阴中求阳",我认识的老中医每年都给自己熬阿胶糕(配图:熬制中的黑稠膏体),但高血压患者要慎用,我老爹吃了朋友送的膏方,血压蹭蹭往上飙,吓得赶紧找大夫调整配方。
写到这里,我家药匣子里的当归片都泛着油光了,这些中药知识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玄机,建议大家家里常备本带图的中药全书,遇到小毛病先翻翻书,实在拿不准就去找正经中医把脉,毕竟咱们的老祖宗用了五千年的东西,总不会害人,关键是要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