户县中药材种植火了!老乡们靠它钱包鼓起来

一归堂 2025-04-29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老张,你家那三亩地种啥了?""柴胡!""咋不种麦子了?""你还不知道?咱县里现在搞中药材种植有补贴,去年老李家种黄芩挣了八万!"这样的对话最近在户县农村越来越常见,这个距离西安城区仅40公里的县城,正悄然掀起一场"绿色革命"。

秦岭脚下藏"金疙瘩" 户县人过去总念叨"七山一水二分田",觉得种地没出路,谁曾想,这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带的气候,倒成了中药材生长的"天然温室",县农业局老王给我算账:"柴胡、黄芩、苍术这些道地药材,在咱们这儿比平原地区有效成分高20%,收购价每公斤能多卖5块钱。"

政策春风催新芽 去年春天,县里连发三个"红头文件":建中药材产业园给50万启动资金,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有补贴,就连普通农户引进良种都报销30%,楼观台镇的周大姐尝到甜头:"政府派技术员驻村,手把手教我们搭遮阳棚、管滴灌,今年我家艾草亩产比去年翻了一番。"

田间地头的"科技范" 别以为种药材还是"面朝黄土背朝天",在余下街道的智慧农业基地,手机APP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,无人机打药用上北斗导航,最让年轻人心动的是"订单农业"模式——和医药公司签保底收购协议,旱涝保收,90后小陈夫妇流转了50亩地种丹参,"就像打游戏闯关,按标准操作手册来,年底准时收'经验值'"。

产业链条"节节高" 过去愁销路,现在药材还没出土就被预订,秦渡镇的加工车间里,工人们正把黄芪切片、将连翘烘干,更绝的是"药旅融合"新招数:草堂寺景区周边开发出"认养药田"体验项目,城里人花2000块就能当半年"云药农",蒋村镇书记透露:"正在谈中药康养中心项目,以后游客采药、制药、泡药浴一条龙。"

绿水青山"生钱术" 祖庵镇王守义大爷最有发言权:"以前种玉米,遇上旱天就绝收,改种猪苓后,林下套种不用浇水,每窝能卖80块。"县林业局数据显示,全县发展林下中药材3.8万亩,带动2300户脱贫户年均增收2.4万元,更意想不到的是,中药材成了"生态卫士"——坡地种草药防雨水冲刷,荒沟栽连翘固土护坡。

眼下走在户县乡间,空气中都飘着淡淡的药香,从秦岭北麓到渭河南岸,黄芩花开成海,柴胡苗绿意盎然,那些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,如今开着直播车在地里讲解"药材经",正如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说的:"咱们要把'草字头'写成'金字头',让千年药乡焕发新生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