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一冷,手脚冰凉、怕风怕冷的朋友就开始发愁了,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留下不少驱寒妙招,几味常见的中药材煮水、泡茶、炖汤,就能让身体暖乎乎的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能"赶走寒气"的中药,学会用它们过个暖心冬!
生姜:厨房里的驱寒高手
说起驱寒,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生姜,这东西家家户户厨房都有,别看它普通,却是中医眼里的"散寒冠军",老话说"晨吃三片姜,赛过喝参汤",可不是夸张。
生姜性温味辣,能发汗解表,特别适合受凉感冒初期,记得小时候着凉流鼻涕,奶奶总会切几片姜加红糖煮水,喝完捂上被子发汗,第二天准好,现在才知道,这其实就是最朴素的中医疗法。
平时煮奶茶、炖羊肉汤时放几片姜,既能去腥又能暖胃,不过要记住,腐烂的姜千万别吃,会产生有毒物质,还有晚上别吃太多姜,免得上火睡不着觉。
当归:女同胞的暖宫法宝
很多女生冬天手脚冰凉,痛经怕冷,这时候就该轮到当归登场了,这味中药被称为"妇科圣药",不仅能补血,还能温暖子宫,改善血液循环。
经典的当归生姜羊肉汤,堪称冬季暖身标配,做法也简单:羊肉焯水后加当归、生姜、枸杞慢炖,吃肉喝汤,每周喝一次,整个人从内到外都暖洋洋的,不过孕妇和上火厉害的人要少吃,毕竟当归活血效果挺强的。
肉桂:咖啡里的秘密暖宝宝
最近咖啡馆流行加肉桂粉的拿铁,可不只是香味好闻那么简单,肉桂性大热,能补火助阳,特别适合天生体寒、容易腰膝冷痛的人。
平时煮红豆粥、八宝粥时撒点肉桂粉,暖胃效果加倍,但注意别放太多,每天不超过5克,不然容易口干舌燥,阴虚火旺、爱长痘的人要慎用。
附子:猛药需谨慎使用
听到附子可能有点陌生,但说到"四逆汤"(治疗休克的经典方),就知道它是救急的温热猛将,这种药能回阳救逆,专门对付严重的四肢厥冷、冷汗淋漓。
不过附子含有乌头碱毒素,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,而且得严格遵医嘱,普通人千万别自己买来煮汤,非常危险!倒是有些中成药里会含炮附子,比如金匮肾气丸,但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。
桂枝:风寒感冒的温柔解药
总把桂枝和肉桂搞混?其实它们是同棵树的不同部位,桂枝性味更温和,主要作用在肌表,能驱散体表寒气,风吹着凉刚开始打喷嚏时,用桂枝配白芍煮水喝,比硬扛舒服多了。
办公室久坐怕冷的朋友,可以用桂枝3克、红枣5颗泡茶,既能暖手又不会太燥,不过出汗多、嗓子疼的风热感冒就别用了,越喝可能火气越大。
花椒:泡脚桶里的暖脚专家
想不到吧?厨房里做麻辣火锅的花椒,也是外用驱寒的好手,用棉布包一把花椒,加水煮沸后兑温水泡脚,特别适合冻脚冰凉、老寒腿的人,泡完脚浑身发热,睡觉都不用电热毯。
要是嫌麻烦,直接抓一把花椒加艾叶煮水,既能驱寒又能除湿,不过脚上有伤口或者高血压患者要少泡,水温别超过45℃。
艾叶:百搭的驱寒万能选手
艾叶绝对是居家必备,新鲜艾草能做青团,晒干的艾叶用处更多,最常见的就是艾灸,但其实煮水洗头能缓解头皮发凉,装布袋热敷肚子能减轻痛经。
南方梅雨季节湿冷时,用艾叶煮水拖地,既能消毒又能减少寒湿之气,不过艾叶有小毒,内服要谨慎,外用也要控制量,皮肤敏感的人可能会过敏。
怎么搭配效果翻倍?
单用一种中药效果有限,聪明人都会组合出招:
- 怕冷+贫血:当归+黄芪炖鸡汤
- 反复感冒:生姜+红枣+葱白煮水
- 关节冷痛:肉桂+羌活磨粉装布袋热敷
- 宫寒痛经:艾叶+小茴香煮鸡蛋(带壳煮熟后敲裂再煮)
特别注意这些事!
- 上火信号要警惕:如果出现口腔溃疡、便秘,说明用量过了,赶紧停服
- 因人而异最重要:湿热体质(舌苔黄腻、满脸油光)不适合温补
- 特殊人群绕道走:孕妇、哺乳期女性、儿童用药前必须问医生
- 别求快求猛:驱寒像小火慢炖,长期坚持才有效,突击进补反而伤身
这个冬天别再靠抖腿取暖啦!选对中药调理,从内到外暖起来,不过要记住,任何药材都要适度,感觉不舒服立刻停用,如果寒气重到影响生活,还是要找中医师好好辨证,毕竟每个人体质都不一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