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身边朋友抱怨,说现在药店里卖的保健品越吃越心慌,化学合成的维生素片吞下去像在吃塑料,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道教中药配方里,早藏着能让人身强体壮的真本事,今天就带大家挖挖这些藏在道观丹经里的养生密码。
要说道教和中药的缘分,那可真是千年老交情,东汉时期道家的炼丹术虽然搞出过"长生不老药"的乌龙,但魏晋时期葛洪在《肘后备急方》里记下的"青蒿绞汁治疟疾",可是正儿八经的科学发现,您看现在医院开的青蒿素,追根溯源不就是道长们试出来的土方子?
道门里讲究"天人合一"不是光嘴上说说,终南山的老道长们采药最看重时辰,凌晨三点摸黑上山采石斛,说是这时候植物吐纳的露水还没散尽,这种讲究放在现在就是"有效成分峰值采集法",只不过老师傅们用阴阳五行的道理就给说明白了。
前些年我去武当山拜访,遇见个百岁出头的陈道长,老人家每天雷打不动喝枸杞配黄精泡的水,抓把桑葚当零嘴,这些看着普通的食材,按他的说法是"草药三分毒,食补才长久",后来查资料才发现,这不就是《千金方》里"神仙服食"的改良版么?
说到具体方子,不得不提张三丰留下的"神仙粥",糯米半碗配上生姜汁、葱白段,滚水熬成糊,去年流感高发期我试了半个月,别说,喝完浑身暖乎乎的,感冒真没找上门,这粥的妙处就在用温热的糯米补中气,姜葱发汗解表,比西药冲剂温和多了。
道门里还有个"三宝汤"的秘方,用枸杞、黄精、芡实炖猪脊骨,有次我连着熬夜写方案,天天喝这个汤,原本蜡黄的脸居然有了血色,后来才明白,这三味药组合起来既能滋阴又能固肾,专治现代人的"虚火上浮"。
现在市面上打着"古法秘制"旗号的药膏可不少,但真正按道门规矩熬膏的没几家,终南山脚下有位李道医,每年冬至开始用铜锅慢熬阿胶糕,蜂蜜、核桃、黑芝麻往里加,关键还在于全程用桑柴文火,说是这样熬出的糕"带着草木生气",去年我抢到两斤,确实比超市买的拉丝效果好得多。
不过要说道教中药最神的地方,还得数"以形补形"的智慧,就像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里写的鹿茸酒,当年我在东北林场见到老猎人喝这个,零下三十度光着膀子劈柴都不带抖的,现在才知道,鹿茸里含的活性成分确实能抗疲劳,古人观察动物习性总结的经验真不是盖的。
现在有些养生博主鼓吹"排毒养颜",其实不如学学道教的"辟谷术",我试过三次七天辟谷,前三天饿得眼冒金星,但喝着茯苓山药汁居然没拉肚子,到第五天舌苔上的厚腻自己就褪了,比喝什么减肥茶都管用,不过这法子得有师父盯着,自己乱试容易低血糖。
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,很多90后开始收集道观里的药膳方子,有个程序员朋友把白云观的"八珍糕"配方做成了代餐粉,说什么"古代程序员的食疗方案",要我说啊,这些用山楂、麦芽、茯苓搭配的消食小方,确实比益生菌饮料靠谱,毕竟老道长们可没有防腐剂的概念。
道教中药也不是万能灵药,去年我上火严重,喝了半个月菊花决明子茶都没用,后来还是陈道长点醒我:"你这是心火旺,得用灯芯草煮水,再加点竹叶卷心。"果然三天就见效,所以说这治病养生啊,还得懂点阴阳虚实的门道。
现在回头看看,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方子就像生活指南,春天该吃荠菜止血,夏天用荷叶煮饭,秋天拿梨皮润燥,冬天炖当归羊肉,这些应季调理的方法,可比整天抱着保温杯喝枸杞实在多了,下次再路过道观,可别光顾着烧香,多留意下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养生诀,说不定比保健品广告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