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小王啊,你这天天熬夜盯电脑,头发一把把掉,肝火旺得跟灶台似的,得喝点仙毛茶降降火。"隔壁陈伯端着搪瓷杯,往我办公桌上搁了包黑褐色的茶叶,我捏起一根细看,这玩意儿看着像晒干的杂草,真有那么神?
要说这仙毛,可是我们浙南山区的老宝贝,前年清明回村探亲,正赶上采仙毛的季节,满山遍野的灌木丛里,老药农们腰弯得像虾米,手指在枝叶间翻飞。"专挑叶尖带白毛的,这种才是上品。"七旬的李爷爷教我辨认,"你看这绒毛,像不像仙人穿的鹤氅?"
这名字倒是贴切,据县志记载,仙毛入药已有三百年历史,当地人管它叫"山里来的神仙毛",说是当年吕洞宾云游至此,见山民体弱多病,便撒下仙种,虽说是传说,但这味药着实金贵——长在海拔800米的阴湿岩缝里,五年才能成材,遇上霜降还得盖稻草防冻。
我跟着采药队爬了三天陡坡,才在云雾缭绕的北坡找到几丛,叶片背面的银白绒毛在阳光下泛着光,凑近闻有股淡淡的薄荷香,老药农边采边念叨:"摘顶芽三片叶,留芯来年才发。"他们总把新鲜叶子塞进嘴里嚼,说是提神醒脑。
真正让我改观的是去年冬天,连续加班导致严重失眠,整宿盯着天花板数羊,陈伯送来个土陶罐,里面泡着褐色茶汤:"每天早晚喝两盏,比安眠药管用。"入口微苦回甘,喝到第三天,原本火烧火燎的嗓子眼竟清凉下来,更神奇的是,以往熬完夜就塌的鼻梁,这次居然没再流鼻血。
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这仙毛含的独特挥发油能修复黏膜,村里九十岁的张阿婆每天拿它煮水擦身,皮肤光滑得连蚊子都站不住脚,镇医院老院长偷偷告诉我,他们用仙毛配伍治疗慢性咽炎,效果比抗生素还好。
不过要想见效,炮制方法大有讲究,清明前采的嫩芽要摊在竹匾里晾干,不能翻动以免伤毛,我见过有人图省事用烘干机,结果烧出的茶焦苦伤胃,正确做法是垫上透气的苎麻布,放在穿堂风里自然阴干,这样制成的茶叶绒毛完整,药效才能锁住。
最近城里流行"办公室养生局",我们编辑部就跟风泡过仙毛茶,摄影小刘不信邪,抓把茶叶直接煮,结果苦得直吐舌头,其实正确做法是用80度温水醒茶,头道茶倒掉洗尘,二道茶焖三分钟最宜,配上几颗枸杞子,汤色金黄透亮,像掺了蜂蜜的岩茶。
当然也不是人人适合,孕妇和体寒的人要慎用,这玩意儿性凉,喝多了容易拉肚子,去年有个网红博主直播喝仙毛减肥,结果半夜急性肠胃炎进医院,老中医说得像绕口令:"热症用叶,寒症用根,虚症要配红枣煨。"
最绝的是村里嫁女儿的习俗,新娘出阁前要泡仙毛浴,据说能驱邪气,我表姐结婚那会儿,全村女眷齐上阵,采来新鲜仙毛煮了一大锅药汤,蒸腾的热气里混着草药香,姑娘们在雾气中说说笑笑,场面比温泉馆还热闹。
现在某宝上搜"仙毛",跳出来的全是安徽发货的假货,真正的山货都在药农自家阁楼里,用三层报纸裹着,外面再套塑料袋防潮,识货的老主顾都是打电话预定,快递盒里塞满泡沫板,生怕路上震掉了宝贝绒毛。
前些天整理书房,翻出陈伯送的那包茶,玻璃罐里躺着的哪里是杂草,分明是蜷缩的青山翠影,注水时看着绒毛在水中舒展,忽然想起李时珍那句"草药有灵,遇水则活",这山里长出来的"神仙毛",喝的不是药,是带着露水的晨雾,是岩石缝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