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三月初春,当病理报告上"低分化肺腺癌Ⅲ期"几个字像石头一样压在胸口时,我整个人都懵了,主治医师指着CT片上左肺那个3.2cm的阴影,说靶向药配合化疗是常规方案,可看着同病房化疗后吐得昏天黑地的周大姐,我攥着病历本的手直冒汗——直到老中医李大夫轻叩诊室门的那声响动,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轨迹。
初遇中医:从怀疑到尝试的30天
记得第一次踏进李大夫的诊所,满墙的锦旗看得人眼花缭乱,老先生把脉那会儿,我紧张得手心全是汗。"肝郁气滞,痰瘀互结",他边写处方边解释:"就像下水道堵了,光靠冲水(西药)不够,得疏通管道(中药)才行。"
第一个月的药方现在还留着:黄芪30g、莪术15g、浙贝母20g...每天早晚两次褐色的汤药,喝得舌头都发麻,最难受的是忌口,辣椒、海鲜、连最爱的卤鸭脖都得戒掉,老婆偷偷煮了锅羊肉汤,被我闻着味追到厨房,两人差点吵起来。
没想到两周后,原本总咳嗽的黄痰少了,夜里能睡整觉,第28天复查CT,肿瘤边缘居然没之前那么毛糙了,虽然西医王主任皱着眉说"可能是测量误差",但身体诚实的变化让我决定:吃下去!
中药日记:365天的酸甜苦辣
这年日子过得跟中药汤似的,浓稠又滋味复杂。
-
五月梅雨季:药材受潮长霉点,煎药砂锅咕嘟咕嘟冒着白雾,阳台晾着的三七片被偷吃的麻雀啄得坑坑洼洼,有天咳出带血丝的痰,吓得连夜挂急诊,结果只是天气干燥导致的黏膜出血。
-
八月中秋夜:家宴桌上摆着清蒸鱼、桂花藕,我面前却只有杂粮粥,小侄子扒拉我碗里的炒瓜子,委屈得直撇嘴,老婆把我那剂药悄悄倒进花盆,第二天发现薄荷长得格外旺。
-
十一月寒流:感冒发烧到39度,李大夫急得跺脚:"这时候千万不能硬扛!"中西医结合挂了三天水,退烧后立马恢复中药,现在想想,当时要是死撑着只喝中药,说不定真要交代在这儿。
最难忘除夕夜,守着砂锅煮最后一服年药,窗外鞭炮噼啪,屋里药香混着饺子味,儿子突然说:"爸爸身上有股木头香味。"那一刻,眼泪吧嗒砸进青瓷碗里。
那些绕不开的质疑与坚持
不是没遇到过拦路虎,隔壁床张叔见了我的草药包就摇头:"祖宗玩意儿能治癌?"他儿子举着手机科普:"美国FDA认证的抗癌药才靠谱!"我笑了笑,摸着自己日渐光滑的舌苔不说话——这半年咳嗽缓解、体重涨了8斤是实打实的。
也有过动摇,七月复查时,肿瘤缩小到1.8cm但纵隔淋巴结增大,王主任盯着片子皱眉:"中药控制力度可能不够,要不要试试免疫疗法?"那晚我蹲在住院部楼梯间,烟灰缸堆成小山,最后是李大夫拍着肩膀说:"西医看数值,咱们中医还要看精气神,你脸色比去年红润多了,这就是底气!"
现在每天雷打不动:寅时起床煎药,辰时送娃上学后散步半小时,未时午休前艾灸足三里,药方换了三茬,从最初攻坚猛药调到如今扶正为主的配伍,上周复诊,王主任对着最新CT嘀咕:"病灶稳定,淋巴结没再长大..."虽然没明说,但我知道这已经是胜利。
过来人掏心窝的话
这一年悟出不少道理:
- 中药不是仙丹:别指望喝几个月就能根治,它是细水长流的调养,我现在还吃着药,但早已不用吸氧,能陪孩子踢半小时足球。
- 遇上好中医比碰运气:别信电线杆上的"祖传秘方",正规中医院科班出身、擅长肿瘤的大夫才是关键,我跟着李大夫抄方三个月,看他给不同病人开方就像定制西装,讲究得很。
- 中西医结合不丢人:该输液时别硬扛,该查基因检测就查,上个月开始配合中成药注射剂,效果比单吃汤药明显。
- 把自己当正常人活:除了吃药忌口,我重新开了摄影工作室,每周爬两次白云山,生病不是判死刑,而是提醒你要换个活法。
昨天整理药盒,整整十二个牛皮纸袋摞起来半人高,晨光透过纱窗洒在当归切片上,泛着淡淡的金黄,忽然想起李大夫常念叨的那半句诗:"草木偏心日,何妨慢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