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李啊,今年这射干价格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!"在安国药材交易市场蹲了十几年的王老板,边整理货箱边跟隔壁摊主吐槽,他面前成捆的射干根茎在阳光下泛着黄褐色,这些原本该在秋季丰收的药材,此刻却成了烫手山芋。
从"香饽饽"到"滞销货":射干价格的魔幻三年 谁还记得2020年的盛况?当时射干统货价格最高冲到85元/公斤,选装货甚至突破百元大关,药农老张家的三亩射干,那年净赚二十多万,连带着整个村子都跟着种起了这种鸢尾科植物,可风水轮流转,到了2023年春天,同样的统货价格跌到28元,品相再好的也不过40元出头。
在安国数字中药都的交易大厅,电子屏上跳动的射干价格曲线像极了心电图,经营中药材批发的老周指着屏幕说:"你看这三个月走势,上周还有26元的报价,今天就变成23元,明天说不定更低。"他刚拒了笔20吨的订单,因为客户压价太狠。
价格跳水的幕后推手
-
产能井喷的后遗症 河北安国、安徽亳州、山西运城...全国射干种植面积从2020年的8万亩暴增至现在的25万亩,在祁州药市做了二十年代办的赵姐透露:"去年光安国周边就新添了两万多亩,很多都是玉米改种的。"供过于求的市场规律在中药材领域同样适用。
-
资本游戏的退潮 2021年那波炒作热潮中,游资盯上了射干,某知名药企囤积千吨货源的消息曾传得沸沸扬扬,如今这些库存开始集中抛售,在安国某冷库外,装满射干的货车排成长龙,货主们争相降价出货的场景,像极了资本市场的踩踏式出逃。
-
替代品种的冲击 随着川射干、朝鲜射干等替代品的技术突破,传统射干的市场地位受到挑战,在安国中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,技术员小林正在检测不同产地射干的次碱含量,"现在人工栽培技术成熟,品质差异被缩小了"。
产业链上的众生相 在药农老陈的晾晒场,金灿灿的射干切片铺满竹匾。"去年这时候贩子抢着收,今年都得自己拉到市场。"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每亩种植成本涨到6000元,按现在市价算,每亩要亏近千元,而在河北各大药材主产区,类似老陈这样的中小种植户占比超过七成。
加工车间里,自动化的色选机正将射干分级,厂长李总看着堆积如山的统货愁眉不展:"加工费每天就要烧掉两万多,现在接单就像在赌明天会不会涨价。"更让他焦虑的是银行催收的贷款,射干价格下跌直接导致抵押物估值缩水。
黎明前的黑暗时刻? 尽管当前市场低迷,但敏锐的商家已经开始布局,在安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药材交流会上,某大型药企采购总监透露:"我们正在建立万亩规范化种植基地,质量追溯系统都搭起来了。"这或许预示着行业洗牌即将到来。
资深分析师老刘认为:"射干价格要企稳,关键看两点:一是库存消化进度,目前市场存量至少需要18个月才能出清;二是新版药典对有效成分的要求,可能会淘汰30%以上的低端产能。"他指着手机里的K线图笑道:"等这波抛压消化完,好戏才真正开场。"
普通消费者的机遇窗口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当下反而是囤货的好时机,在安国某老字号药房,射干单品正在做特价促销,药师建议:"咽喉不适、咳嗽痰多的人群可以趁低价备些,但要注意保存防潮。"不过她也提醒,中药材投资有风险,没有专业渠道和存储条件的家庭慎囤。
夜幕降临时,安国药材交易市场的路灯次第亮起,装卸工人们仍在忙碌地搬运着射干货包,叉车轰鸣声中,不知道谁喊了句:"明早价格牌又得换了吧?"这声感慨,道尽了中药材江湖的风云变幻,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里,唯一不变的,或许就是变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