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药房抓药时,不少人会被"龟甲"和"龟板"这两个名字搞糊涂,有人说它们是同一种药材,有人却坚持认为存在差异,作为研究中药材十多年的从业者,今天就带大家揭开这两个名字背后的秘密,搞清楚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东西,又该如何正确使用。
从《黄帝内经》说起的名称演变
在古代医书里,"龟甲"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《神农本草经》,古人将乌龟的腹甲称为"龟筒",背甲称作"龟壳",直到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才统一命名为"龟甲",而民间流传的"龟板"说法,其实是中医药行业约定俗成的简称——就像我们管"川芎"叫"芎峒子",叫"当归头"为"归头"一样,都是行话里的习惯叫法。
老药师教我辨认时说过:"整块的叫龟甲,打碎的叫龟板,本质上都是乌龟的护心甲。"这个说法在《本草纲目》里有印证:"龟甲以败龟取良,酥炙黄用,或酒淬研末。"这里的"败龟"指的是自然死亡的乌龟甲壳,经过炮制后入药更安全。
藏在炮制工艺里的大讲究
别看名字相近,龟甲和龟板的处理方式大有门道,我在安徽亳州药材市场调研时发现,真正的道地龟甲需要经过九蒸九晒:先将净制的龟甲浸泡7天,每天换水,再用黄酒拌匀蒸制,取出晒干后反复九次,这种古法炮制能软化角质,便于粉碎,还能去腥增香。
而市面常见的龟板多为碎块,有些不良商家会掺入其他动物骨片,辨别窍门是看断面——正宗龟板断面有细密蜂窝状纹理,闻着有淡淡胶质香气,去年我帮邻居王叔鉴定他网购的"龟板",结果发现是用牛骨染色冒充的,这就是不懂分辨的后果。
滋阴潜阳的三大妙用
在中医理论里,龟甲(板)性味咸甘、微寒,归肝肾经,最擅长滋养阴液、平息虚火,我采访过杭州胡庆余堂的老医师,他总结了三个典型应用场景:
- 更年期潮热:搭配鳖甲、牡蛎熬膏,早晚各一勺
- 小儿夜啼盗汗:磨粉冲服,每次1-2克
- 老慢支咳嗽:与黄芪、虫草配伍炖汤
去年给我母亲调理阴虚体质时,就用龟甲+熟地+枸杞煮粥,连吃三个月,手脚心发热的症状明显改善,不过要记住,脾胃虚寒者忌用,就像炒菜油放多了会腻,补过头反而伤身。
现代研究的意外发现
中国药科大学最新研究表明,龟甲含有17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,其中龟板胶的钙含量是牛奶的8倍,更有意思的是,科研团队在龟甲提取物中发现了一种特殊肽类物质,对骨质疏松有预防作用,这解释了为什么江浙一带长寿老人常喝龟甲煲汤。
但西医检测也发现,劣质龟板可能含重金属超标,建议选购时认准"GMP认证"标志,像同仁堂的龟甲胶就经过36道质检,每盒都有溯源码,我自己囤货时会选春天产的,这时候龟甲油脂含量适中,药效最佳。
厨房里的养生智慧
说到家常用法,广东人最有发言权,上月拜访顺德老中医,他教我一道秘方:龟甲30克敲碎,土茯苓100克,猪脊骨500克,文火炖3小时,这锅汤既能祛湿又能补阴,特别适合南方潮湿天气,关键要选5年以上老龟的甲,新龟的药效差远了。
需要注意的是,龟甲不宜与苋菜、薄荷同食,会降低药效,我试过把龟板粉加到阿胶糕里,每天吃两块,头发乌黑效果肉眼可见,但孕妇和感冒发烧期间千万别碰,这比人参还"发"。
温馨提示:购买时优先选择带有"饮片GMP认证"标识的品牌,整块龟甲应呈琥珀色半透明状,用手掰时有弹性不易碎,如果看到表面有霉斑或异常白斑,千万别买——这可能是硫磺熏过的劣质品,真正好龟甲泡水后会慢慢软化,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