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冬吃萝卜夏吃姜"的老话人人都听过,但三伏天里光靠生姜可不够,最近总感觉身体像泡在梅雨里——早上起来喉咙发黏,午睡越睡越累,空调房里呆久了膝盖发凉,其实老祖宗早就给我们留了避暑妙方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5位藏在厨房里的"清凉高手",几块钱就能让整个夏天舒服翻倍。
被忽视的"天然空调":荷叶
菜市场3块钱一把的干荷叶,可是祛暑界的隐形冠军,上次邻居张阿姨给我看她的养生茶方:6颗莲子+3片干荷叶+1把绿豆,煮出来的汤水碧绿清透,她说每天下午喝一碗,原本黏糊糊的后背就像装了小风扇,中医说荷叶能"升清降浊",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白领,记得选晒得干脆利落的墨绿色叶片,那些发黄软塌的可别要。
五脏的"灭火器":麦冬
上个月陪老妈去中医院,发现医生开的方子里十有八九都有麦冬,这种淡黄色的小根块看着不起眼,却是心火肺燥的克星,我试了网上流行的麦冬乌梅饮:8颗麦冬+3颗乌梅+两片甘草,用保温杯焖半天,第一口酸甜清爽,喝到第三天明显感觉半夜不再口渴,早起嗓子也不哑了,但要注意麦冬偏寒,手脚冰凉的姑娘可以加两粒红枣调和。
脾胃的"遮阳伞":茯苓
住在一楼的刘叔每年入夏就熬茯苓粥,他说这是跟做赤脚医生的爷爷学的,确实,闷热天里白粥容易反酸,但抓一把茯苓打碎掺在大米里,煮出的粥自带谷物清香,上周跟着他学了土方法:20克茯苓粉+半碗糯米+3颗枇杷,蒸出琥珀色的茯苓糕,没想到原本痰多的老毛病,连着吃五天居然改善了,不过阴虚口干的朋友要少吃,可能会加重干燥。
关节的"防潮剂":苍术
开出租车的表舅最懂苍术的好,他说跑夜班遇上回南天,膝盖疼得像灌了铅,自从在座椅下放包苍术香囊,车里那股潮腥味淡了许多,我自己试过用纱布包10克苍术,配5克艾叶缝成枕头,睡觉时后脖子再也不冒冷汗,但这东西气味冲,建议磨碎后炒热再用,否则满屋子药味像在中药房打地铺。
气血的"充电宝":西洋参
公司前台小姐姐悄悄分了我些西洋参片,说是对抗空调病的法宝,开始不信,直到某天加班到凌晨,抓两片放在保温杯边缘,接热水稍微浸润后含着,神奇的是眼睛没之前那么酸胀,头也不晕乎了,后来查资料才明白,这种加拿大产的参类擅长补气养阴,特别适合熬夜后气短乏力的情况,不过价格确实小贵,日常保健可以用黄芪代替。
特别提醒:这些宝贝虽好,但别学我妈那样把百合当饭吃,上星期她听说润肺就猛灌银耳百合汤,结果拉肚子进了医院,记住所有药材都要适量,孕妇、慢性病患者最好问过大夫再吃,还有千万别买街边散装药材,前阵子新闻曝光某药店的当归片里有一半是树皮冒充的。
现在每次路过中药房,都会想起王孟英《随息居饮食谱》里的话:"夏令荤汤少进,素汁多尝",与其花大价钱买保健品,不如花半小时炖锅应季药膳,毕竟老祖宗留下的智慧,可比冰可乐解暑来得实在多了,你家冰箱里是不是也该添点这些"中草药伴侣"了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