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中药里的"猛药",藜芦绝对算得上是个有性格的主儿,这味从《神农本草经》就开始记载的药材,既能救人也能误事,用对了是良药,用错了可能变毒药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人又爱又怕的中药——藜芦。
藜芦到底是何方神圣?
藜芦可不是路边随便长的野草,人家正儿八经是百合科植物的黑韶(Veratrum nigrum)干燥根茎,主产山西、河北、河南等地,每年端午前后采挖的药效最佳,老药工都知道,这货断面黄白色,像极了老姜,嚼在嘴里又麻又刺,尝过的人直摇头:"好家伙,舌头都要木了!"
这味药在古代可有个响当当的外号叫"山葱",《本草纲目》里说它"根苦寒有毒",看着不起眼,却是治疗痰涎壅盛、疟疾疮疡的高手,不过别被它的长相骗了,野生藜芦全株都含毒性,生吃半钱就能让人恶心呕吐,可得小心伺候。
祛痰界的实力派选手
要说藜芦最拿手的本事,当属对付顽固痰症,那些卡在喉咙口吐不出咽不下的老痰,西医CT都照不出来的顽痰,遇上它就得像春雪见太阳,古方里常用它配瓜蒂做成"催吐剂",把陈年老痰连根拔起,记得张锡纯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里就讲过,某患者痰厥昏迷,急用藜芦粉冲服,吐出胶痰后立马苏醒。
不过现在的中医很少这么猛用了,更多是把它焙黄制过后入丸散,像有名的"三圣散",就是藜芦配麝香、雄黄,专治风痰上扰引起的癫痫抽搐,有意思的是,这药对抽烟咳黑痰的老烟枪特别见效,很多老中医都会开点藜芦配陈皮,说是给肺脏来个大扫除。
外用消炎有奇功
别看藜芦内服挺猛,外敷却是个温和的消炎高手,新鲜根茎捣烂外敷,蚊虫叮咬的包第二天就消下去了,村里老人还有个土方子:夏天采鲜藜芦泡白酒,擦疥癣湿疹比激素药膏还管用,不过要提醒一句,这玩意儿见光易分解,熬好的药酒得装进深色玻璃瓶才存得住药效。
前年我们村王婶被毒蜘蛛咬了,整条腿肿得发亮,老中医开了方子,其中就有藜芦配冰片外敷,您猜怎么着?三天工夫,红肿退了一大半,这才保住没往县医院跑,所以说啊,深山里的宝贝真不少,关键得会用。
这些禁忌要划重点
说了这么多好处,该泼盆冷水了,这藜芦可是中药"十八反"里的头号危险分子,跟人参、党参、太子参这些补气药天生犯冲,早年听说过个偏方,用藜芦炖乌鸡治哮喘,结果病人喝完胸闷加剧,差点没抢救回来,后来才明白,鸡汤里放了西洋参,这不就踩雷了吗?
体质虚寒的人也要绕道走,这药性寒得像冰块,脾胃弱的吃了准闹肚子,孕妇更是碰不得,古籍早有明训"胎前产后,藜芦大忌",去年诊所接了个流产病例,患者自己网购"祖传秘方"保胎,里头掺了藜芦粉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现代研究的新发现
别以为老祖宗的东西就没新花样,现代研究发现藜芦里藏着甾体生物碱这个宝贝,科研机构正在琢磨怎么提取这些成分做成抗癌新药,听说对某些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,不过这话说回来,咱们老百姓千万别自行尝试,这些提取物的剂量控制可比传统煎煮复杂多了。
最近还有韩国学者拿藜芦做实验,发现它能阻断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结合人体细胞,虽然离成药还差十万八千里,但至少说明老药新用大有潜力,就像青蒿素刚被发现时,谁想到能治疟疾呢?
使用指南划重点
要是真想试试这味药,记住这几个窍门:
- 只买炮制过的(表面灰黄色,闻着有酸气)
- 用量控制在1-3克之间,多了必晕
- 煎药时多放姜片,能解它的毒烈之性
- 阴虚咳嗽、血虚头晕的千万别碰
- 抓药时盯着药房师傅,别让藜芦靠近参类药材
最后唠叨一句,这年头网上卖"祖传秘方"的太多,上次某宝买的所谓古法藜芦膏,寄来全是辣椒素兑的假货,看病还得去正规中医院,毕竟命比省钱重要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