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整理药箱翻出包陈年红花,红得透亮的花瓣让我想起老中医爷爷常说的话:"中药的颜色就是老天给的治病密码",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自带颜料属性的中药材,看看祖宗是怎么用颜色治病的。
【红色军团:活血化瘀的急先锋】 要说最艳的中药非藏红花莫属,这弯弯的红丝线可是妇科圣品,记得邻居王婶每到冬天就手脚冰凉,老中医给她开了当归四逆汤,里头配上一小撮红花,喝上半个月指尖就能回温,不过要当心,孕妇碰不得这活血猛将,就像古时后宫剧里堕胎用的那碗红汤,可不就是红花熬的。
比藏红花更接地气的是普通红花,菜市场卖调料的摊位上都能找到,我妈腌酸菜时总撒几朵,说是能防烂缸,有次我崴脚肿成馒头,爷爷采来新鲜蒲公英捣碎,掺着红花酒给我揉,凉飕飕的红花液渗进皮肤,第二天淤青就淡了大半。
【黄色家族:清热解毒担当】 小时候发烧,奶奶总往粥里撒黄芩粉,那苦味至今想起来还泛口水,却是退烧良方,后来学医才知道,黄芩就像身体里的灭火器,扁桃体发炎冲杯黄芩水,比抗生素温和多了,不过这金贵的"黄金粉"得现磨,放久了苦味发涩,效果就打折扣。
说到黄色怎能少得了黄芪?这"补气队长"切起来像老树根,炖鸡汤时丢几片,汤色立马变得金黄透亮,去年我爸化疗后气虚,中医开的方子里黄芪剂量最大,他说喝了像给肺叶打了气筒,爬三楼不喘了。
【白色大队:补气养阴主力军】 白芍算是中药界的"温柔刀",痛经姑娘的救星,大学室友每次"大姨妈"造访,都泡杯白芍甘草茶,粉色玻璃杯里浮着白白的切片,像花瓣一样舒展,这味药妙在既能止痛又不伤胃,比西药止痛片温和得多。
茯苓倒是个实在家伙,像芋头似的白疙瘩,湿气重的时候煮薏米茯苓粥,乳白的汤汁看着就清爽,我家小狗有年得了皮肤病,兽医让在狗粮里拌茯苓粉,吃了半个月掉毛处就长出新绒毛。
【黑色梯队:滋阴补肾高手】 黑枸杞这两年被捧成网红,其实在中药铺里躺了上千年,真正懂行的会拿它配菊花,泡出绛紫色的茶汤,专治熬夜后的"熊猫眼",有次连续加班三天,眼睛布满血丝,老师傅让我抓把黑芝麻、黑豆和黑枸杞打糊,每天早晚一勺,吃到第四天眼白真的清透了。
何首乌这黑褐色的块根最有意思,鲜货断面会渗出黏液,九蒸九晒后才能入药,张大爷染发过敏头皮流水,用何首乌煎汁抹患处,两周就收了湿疹,不过生首乌有毒,非得制过才能吃,这点千万要记牢。
【紫色军团:解毒凉血奇兵】 紫草油简直是蚊虫叮咬的克星,夏天我随身带着小瓶,去年侄子被隐翅虫爬过,胳膊肿得发亮,涂了三次紫草油就消了红,这深紫色的根泡出来的油带着特有的药香,还能治轻度烫伤,比牙膏管用多了。
最特别的是绿萼梅,明明叫"绿"却开紫花,这梅花专治梅核气,就是总感觉喉咙卡东西的那种毛病,办公室刘姐压力大时常犯,保温杯里泡着绿萼梅和合欢花,说看着紫色花瓣在水里沉浮,心情都会变好。
这些五颜六色的药材,藏着古人最朴素的智慧,红色入心活血,黄色入脾清热,白色入肺补气,黑色入肾滋阴,紫色入肝解毒,下次抓药时不妨多看两眼,那些或鲜艳或质朴的颜色,都是大自然写给我们的疗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