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,大连双兴综合批发市场的中药材区已经热闹起来,老张家的摊位上,黄芪、党参、枸杞整齐码成小山,空气中弥漫着混合药香,这位做了三十年中药材生意的老商户,见证过大连中药交易从竹筐叫卖到电商直播的变迁,在这个东北重要的药材集散地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每天都在上演。
百年药香里的城市记忆
大连的中药材交易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,当时山东、河北的药商沿着渤海湾将药材运抵大连港,再通过俄式马车分销东北各地,1931年出版的《大连事情》记载,浪速町(今天津街)已有专营中药材的"同仁堂""达仁堂"等老字号,解放后,国营大连药材公司统管着整个东北地区的中药材调拨,老大连人至今还记得计划经济时代凭票购买阿胶的场景。
改革开放后,双兴街逐渐形成自发性药材交易市场,2000年前后,这里聚集了300多家中药材商铺,每天凌晨三点,来自长白山、太行山的药农就会支起煤油灯摆摊,老药商们用手电筒照药材辨真伪,用算盘计算价格,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持续了近二十年,如今走进双兴市场,依然能看到挂着"祖传炮制"木牌的老店,柜台里摆着泛黄的《中药炮制规范》。
现代市场里的新旧交锋
2018年大连中药材交易中心正式运营,这座投资5亿元的现代化市场彻底改变了传统交易模式,电子竞价大屏实时跳动着人参、五味子的期货价格,冷链仓库里-25℃的冰柜保存着鲜石斛,但老商户们还是习惯在二楼"传统交易区"支起折叠桌,用微信收款码收着来自吉林、黑龙江药商的货款。
35岁的陈露是市场里最年轻的"二代药商",她父亲经营的参茸行开了四十多年,现在她除了守着实体店,还在抖音直播卖"办公室养生茶包"。"上午刚用快手卖了20斤长白山野山参,下午就有快递车直接来装货。"她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,货架上贴着"代煎中药""破壁打粉"等新式服务标签。
在B区的电商产业园,几十家店铺的主播正在镜头前讲解"大连三宝"——海参、牡蛎、刺五加,这些经过深加工的"中药周边"通过拼多多、小红书销往全国,数据显示,2022年大连中药材电商交易额突破15亿元,其中即食阿胶糕、人参蜜片等衍生品占比超过四成。
产业链条上的暗流涌动
在距离市中心60公里的庄河市,万亩五味子种植基地正值采摘季,药农老王指着山坡上的摄像头说:"现在客商都在手机APP上看生长情况,农药打得多了根本进不了交易中心。"这些符合GAP标准的药材,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直供广药集团等大型企业。
但在繁荣背后,行业痛点依然存在,去年冬天,某网红主播售卖的"大连特产鹿茸片"被检测出掺杂牛骨,引发信任危机,老张摇摇头:"有些年轻人为了流量,把三十年陈的阿胶都说成当年新货。"更让传统药商担忧的是,00后消费者更相信同仁堂这类品牌,对散装药材的购买意愿明显下降。
海关数据却透露着新的机遇:2023年前十月,大连口岸中药材出口额同比增长47%,尤其是对日韩的黄芪、当归切片深受欢迎,在保税区的跨境电商仓,工人们正忙着分装"五行养生茶"礼盒,每盒都附赠中英韩三语的功效说明。
破局之路在何方
夜幕降临时,老张收摊前总会仔细擦拭祖父留下的紫铜药碾,这个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工具,如今成了他直播间的背景道具。"明天要去参加电商培训,学学怎么拍短视频。"他笑着展示手机里收藏的"10万+点赞"中药科普视频。
在大连中医药产业园,总投资2.3亿元的智能煎药中心即将投产,这个能同时熬制300种复方药剂的"智慧药房",将通过物联网把药香送到千家万户,而双兴市场的老商户们,正组织起"中药文化宣讲团",准备把辨识真伪、季节养生的知识搬上社区讲台。
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照亮双兴街的青石板路,新一天的交易即将开始,电子屏上的期货指数与老秤杆上的戥星交相辉映,直播支架旁的传统药匣静静敞开,这座百年药港,正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新的平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