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去拜访一位退休的老中医,老人家正坐在院子里晒药材,竹匾里晒着些暗红色的小果子,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,我凑近看,老爷子神秘一笑:"这可是咱们岭南的宝贝,阳春果。"
这名字听着新鲜,细问才知道,阳春果其实是春砂仁的民间叫法,在广东阳春地区,这种姜科植物的果实已经有上千年药用历史,当地人管它叫"蜜罐子",别看个头不大,却是调理脾胃的高手。
【山沟里的"黄金果"】 阳春果的生长很挑剔,非得海拔300-800米的山林不可,去年跟着采药人进过趟云雾山,清晨的露水还没干,老药农指着岩缝里成簇的植株说:"瞧见没?这种长在石头缝里的最金贵。"它们的根扎进红壤深处,吸天地灵气,结出的果实自带山野的精悍。
采收讲究"晨露未干,午时不摘",药农们腰别竹篓,指尖轻捻果柄,完整摘下饱满的果实,新鲜果子撕开闻着像薄荷混着蜂蜜,嚼起来先是辛凉,接着回甘,后劲还带着点柠檬般的酸爽。
【老祖宗的养胃秘方】 在岭南阿婆的厨房里,阳春果能玩出各种花样,最常见的是炖汤时拍碎两三颗,和着老母鸡、猪肚慢煨,去年胃胀气,邻居王婶给我送来碗胡椒猪肚汤,里头浮着几粒黑褐的果实,入口暖烘烘的,喝下半碗就觉着胸口那股闷气散了。
老中医教我个懒人法子:把晒干的阳春果捣碎,装进纱布袋泡茶,早上用保温杯焖着,到下午还是温热的,我试了半个月,原本吃点凉的就闹腾的肠胃,居然能痛快吃冰西瓜了。
【藏在药房里的全能选手】 中药房的抽屉里,阳春果和陈皮、茯苓挨着住,抓药的师傅说,这果子最能"醒脾",就像给沉睡的脾胃做针灸,能把淤堵的气机疏通开,有次看坐堂医生开方,见他在病历本上写"砂仁3克(后下)",特意问了才知道,这味药煎煮时间有讲究,久煮药性就散了。
现在年轻人流行喝养生茶,其实拿阳春果配玫瑰花、陈皮,沸水冲泡就是现成的理气茶,我试过加两粒捣碎的果实在酸奶里,居然意外地搭,酸甜里带着丝清凉。
【会挑才是真本事】 市面上阳春果价格差得离谱,好的能卖到四五百一斤,行家教了个诀窍:先看表皮,油润光亮带细毛的才新鲜;再捏硬度,饱满紧实的为佳;最后尝味道,正宗的应该有辛辣混合甘甜的独特香气。
有次在药材市场见着染色的假货,老板信誓旦旦说是阳春特产,老药农戳破秘诀:"真货摇起来能听见籽粒晃动,染色的外壳僵着呢。"后来买回家用盐水泡,假的那批直掉色,真货反而愈发鲜亮。
【现代人的新玩法】 现在中医院研发出阳春果口服液,上班族随身带着特方便,有个做烘焙的朋友突发奇想,把阳春果粉掺进曲奇饼干,成品带着微妙的柑橘香,居然成了网红产品。
最绝的是见着有人拿它做卤味调料,上次在潮汕馆子吃到道砂仁卤鹅,香料里透着股清新,压住了肉类的腥腻,老板得意地说:"这味调料可是祖传秘方。"
写到这里忽然想起,那年在老中医家尝过的阳春果酒,琥珀色的酒液泡着几粒果实,每晚小酌半杯,浑身经络像被温柔地梳理过,如今这山野馈赠的宝贝,早已不是岭南独享的秘藏,成了千万人养生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