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骤冷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又响起来了,每次降温都有人中招,但最让人头疼的是分不清该吃啥药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风寒感冒那些事儿,重点说说该怎么选对中成药。
风寒感冒到底是啥? 很多小伙伴分不清风寒和风热的区别,其实特别简单:想象下你淋雨后着凉了,或者睡觉踢被子冻着了,这时候出现的怕冷、流清鼻涕、打喷嚏、后脑勺疼,大概率就是风寒感冒,就像老话说的"寒从脚起,病从口入",这时候身体就像被寒气裹住了,急需发汗解表。
药店常见的5大"祛寒高手"
-
感冒清热颗粒 这个红棕色的冲剂几乎是家庭药箱常备,主要成分有荆芥穗、薄荷、柴胡这些辛温解表的药材,特别适合刚开始鼻塞流清涕的时候喝,记得要用开水冲服,喝完捂着被子发发汗,效果立竿见影。
-
荆防颗粒 名字听着就很有武侠风,实际是经典古方改良的,里面的羌活、独活能驱深层寒湿,适合吹空调着凉后浑身酸痛的情况,不过孕妇和体质偏虚的人要慎用,最好咨询医师。
-
正柴胡饮颗粒 成分简单但给力,只有柴胡、陈皮等六味药,最适合受凉当天马上服用,就像给身体加了层防护罩,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药侧重解表,如果已经发烧到38.5℃以上就要换方案了。
-
参苏丸 这个黑色小丸子特别适合体虚的老人小孩,里面加了党参补气,前胡化痰,既能散寒又不伤正气,服用时建议嚼碎含化,慢慢咽下去效果更佳。
-
桂枝合剂 听起来像化学药其实是纯中药,主要针对怕冷明显、手脚冰凉的类型,桂枝温经通阳的效果特别好,但高血压患者要避开,以免血管扩张导致头晕。
用药避坑指南 千万别把风寒药当万金油!去年邻居王叔咳嗽半个月不好,结果发现是把风寒药当消炎药乱吃,这里划重点:如果出现黄痰、咽痛、发热加重,说明可能转成风热了,必须及时换药。
老祖宗的食疗偏方 说到风寒,不得不提厨房里的"中药",生姜红糖水是最朴素的方子,切三片带皮生姜煮五分钟,趁着烫嘴喝下去,整个气管都暖暖的,要是嫌麻烦,直接含两片薄荷糖也能缓解喉咙痒。
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与其生病了猛吃药,不如平时做好防护,出门戴围巾护住颈后"大椎穴",睡前用艾叶水泡泡脚,家里常备紫苏叶泡茶,特别是小朋友,可以在背心缝个小布袋装点丁香,既能驱寒又能防流感。
最后提醒一句:中成药虽好,但超过三天没好转一定要看医生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就像同样吹冷风,有人没事,有人却病倒,这就是中医说的"同气不同病",希望大家都能温暖过冬,远离感冒困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