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骨常山,从千年抗疟良药到现代科研新宠

一归堂 2025-04-29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"这味药啊,老辈人叫它'鸡骨常山',说是叶子像鸡骨头似的脆生。"在浙南山区采药三十年的刘师傅捻起一片暗绿色叶片,"别看它长相普通,可是治打摆子的救命仙草。"他口中的"打摆子",正是民间对疟疾的俗称,这种与人类纠缠数千年的古老疾病,竟在一株貌不惊人的灌木身上找到了克星。

藏在古医书里的抗疟密码

在黄篾纸泛黄的《本草纲目》里,李时珍特意标注:"常山蜀漆,截疟第一要药",这个被古人称为"蜀漆"的别名,藏着中药抗疟的千年智慧,东汉医圣张仲景早在《金匮要略》中就创制"蜀漆散",用炙烤过的常山主根搭配云母、龙骨,专治寒热往来的温疟,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更进一步,将常山与草果、槟榔、厚朴组方,制成著名的"常山饮",成为古代官方认证的抗疟标准方。

老药工们都记得,炮制常山讲究"九蒸九晒",新鲜出土的鸡骨常山根茎,需切成斜片后反复蒸晒,每次蒸至透心再摊开晾晒,如此往复九次,才能祛除令人作呕的苦涩腥气,这种特殊工艺最早见于南北朝《雷公炮炙论》,直到今天仍在安徽亳州、四川峨眉等地的老字号药房沿用。

深山里的白色黄金

"清明前后采常山,过了谷雨药效减。"江西龙虎山的老药农老周边说边演示,"瞧这新发的嫩枝,折断时能拉出银丝般的韧皮,这才是上等货。"他脚边的竹篓里,晒干的常山切片泛着象牙白,仔细端详能看见密集的菊花状纹理——这正是鉴别道地药材的重要特征。

在云南普洱的原始森林里,采药人至今遵循着"寻雾找药"的祖训,每逢雨季清晨,云雾缭绕的山谷中常能发现成片的黄常山,有经验的药农会留下带果的植株,因为那些酷似蓝莓的浆果,正是常山繁衍后代的奥秘,这种生长在海拔800-1500米阴湿处的灌木,根部积蓄的生物碱才是对抗疟原虫的利器。

现代实验室里的千年密码

2015年,屠呦呦团队在《自然》杂志发表的研究揭开了常山素的秘密,原来这种从鸡骨常山根部提取的喹唑酮类生物碱,其抗疟机理竟与青蒿素形成完美互补,当研究人员将两者联合使用时,疟原虫的耐药性发生率下降了78%,这项发现让沉寂百年的常山重新进入国际视野,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甚至将其列入"抗疟药物树"重点研究对象。

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实验室里,研究员小林正在观察常山提取物对癌细胞的影响。"别惊讶,这株抗疟老药还显示出抗肿瘤潜力。"她指着培养皿解释,"我们分离出的α-常山素,能选择性抑制肺癌细胞端粒酶活性。"这种传统药材展现出的现代价值,正如它千年前初现人间时那样充满惊喜。

民间偏方里的生死智慧

皖南山区流传着"三件宝,常山、雄黄、午时草"的民谚,老一辈人都知道,新鲜的常山叶捣烂敷在患处,能退无名肿毒,但真正敢用的不多,毕竟生常山含有剧烈的催吐成分,倒是经过九蒸九晒的熟常山片,配上两钱甘草煎水,成了许多家庭应对感冒高烧的"压箱底"偏方。

不过老中医王大夫总要再三叮嘱:"这味药猛如虎,必须严格配伍。"他翻开泛黄的处方笺,上面记载着经典药对:常山配柴胡解表退热,配草果消积化痰,配槟榔截疟杀虫,这些历经千年验证的黄金搭档,至今仍守护着热带地区的百姓健康。

新时代的传承困境

站在贵州黔东南的苗岭深处,看着成片野生常山被改种经济作物,老药农吴师傅满眼无奈。"以前靠山吃山,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。"他抚摸着手腕粗的植株叹息,更让人担忧的是,由于过度采挖,道地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逐年下降,检测显示,同产区常山素含量比二十年前降低了近四成。

好消息是,人工种植技术终于取得突破,在四川农业大学的试验田里,通过调控光照周期和土壤酸碱度,成功将常山素产量提升三倍,这意味着,这株承载着人类抗疟记忆的神奇植物,正在现代化道路上焕发新生。

夕阳西下,刘师傅把新采的常山根仔细裹进苔藓。"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断在我们手里。"他的话语随着山风飘向远方,从鸡骨常山到现代科研新贵,这株平凡灌木见证的,不仅是中医药的千年传承,更是一部人类与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