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李在朋友圈吐槽,说自己开中医馆刚采购了50斤黄芪,结果病人反映药效不对,老张去他店里转了一圈,捏起一片黄芪冷笑:"你这是买了褪色的黄花菜吧?"原来老李图便宜找了个微商,对方发的"黄芪"不仅切片规整得像饼干,泡水后还泛着可疑的黄色。
这事儿在中药圈根本不算新鲜,前年我带徒弟跑药材市场时,亲眼见过染色当归、硫磺熏过的浙贝母,现在做中药材采购,光有中医本事还不够,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中药材采购的那些门道,保你少交学费。
【采购渠道暗藏玄机】 新手最爱扎堆某宝某夕夕,以为平台有保障,去年安徽有个诊所老板在直播间抢了200斤党参,结果寄来的是泡过糖水的次品,平台购物看似方便,实则鱼龙混杂,真正懂行的都会直奔四大药都——安徽亳州、河南禹州、四川荷花池、广东清平,这些地方聚集着全国70%的中药材商户。
去年我带徒弟去亳州考察,凌晨四点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已经人声鼎沸,老商户教我们个窍门:看摊位上的样品只是基础,要蹲到交易快结束,这时候商户才会拿出真正的好货,有次我们盯到下午三点,终于看到摊主从柜台底下摸出个布袋,里面是带着泥土的野生苍术,这才是给老客户留的尖货。
【辨药绝活要实战】 我那当了三十年药师的老丈人,有次教我认三七,他随手抓起两坨:"这个看着圆润的是种植的,那个带斑点的才是地道文山货。"后来在市场验证,种植货价格只有正宗三七的一半,现在有些奸商更绝,把提取过有效成分的药渣重新烘干,外行人根本看不出差别。
上个月帮邻居王大夫验货,他买的枸杞打开纸箱就有股刺鼻酸味,我抓了一把放嘴里,甜味发苦,再仔细看发现果蒂处有小白点——明显是用碱水泡过再染色的,正宗宁夏枸杞应该是甘甜带点涩,果肉厚实有嚼劲,现在连老药工都感叹,造假技术日新月异,上次见到用树脂做血竭的,阳光下还能看见彩色气泡。
【价格背后的猫腻】 别以为便宜就是占便宜,前年成都某诊所批量采购川芎,每公斤比市场价低20元,结果送来的是去年的陈货,有效成分挥发大半,中药材讲究"逢鲜莫迟",特别是芳香类药材,超过半年药效就要打折扣,有些商家玩文字游戏,把"统货"当"选货"卖,所谓统货就是大小不一、杂质多的批次。
去年在荷花池市场见到个搞笑事,两个云南商人拉着缅甸来的藤萝说这是"进口血竭",旁边本地摊主憋着笑卖20元一斤,其实正经血竭都是棕榈科植物渗出的树脂,哪有什么进口国产之分,后来才知道那些"进口货"是用松香加颜料做的,泡酒根本不会融化。
【合同里的生死符】 签合同前千万注意附加条款,去年重庆某医院批量采购金银花,合同里没写明农残标准,结果送来的花含甲胺磷超标,患者喝了集体头晕,现在正规合同都要注明:重金属含量、农药残留、灰分检测标准,遇到不肯写明的商家,直接换下家。
最阴险的是"规格差异"条款,有次给诊所供货,合同写的是"优质丹参",结果对方验收时说切片厚度不达标要扣款,后来才看懂行规:所谓优质是指直径1cm以上,芦头不超过3cm,这些细节不写清楚就是埋雷。
【终极采购心法】 现在聪明人都开始"溯源采购",去年跟着老药师去云南找三七,直接到文山州的种植基地,早上五点跟着药农进山挖鲜货,看着他们用山泉水清洗,当天就地烘烤,这种带着晨露的三七,皂苷含量比市场货高出三成。
实在没条件去产地的,三看原则":看资质(GMP认证)、看库存(超过两年慎买)、看口碑(问同行),有次在禹州认识个做了四十年红花生意的老爷子,他的仓库永远只存当年新货,价格比市场高15%但回头客络绎不绝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中药材也有"身份证",现在国家推行追溯系统,包装袋上的二维码能查到种植地、采收时间、检测报告,去年帮诊所采购西洋参,扫出加拿大农场的实景照片,连施肥记录都看得一清二楚,这年头做中药采购,不会用智能手机都不好意思出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