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连着下了半个月雨,老张总觉得浑身发沉,他媳妇从柜子里翻出个土黄色布包,里头是块带着泥土味的药材。"这是去年从你大伯山里采的木泽,煮水喝两天准好。"果不其然,两碗褐色药汤下肚,老张直呼"这腿脚终于能打弯了"。
要说这木泽,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它学名叫木通科植物木通的干燥根茎,在云贵川的深山老林里,有经验的采药人专挑五年以上的老根,表面灰黄带褐斑,掰开断面能看见密集的导管孔,像蜂窝煤似的排列着,这可是鉴别好木泽的关键。
老辈人常说"一湿生百病",木泽最拿手的就是给身体"除湿",前阵子邻居家小孩满身湿疹,医院开的药膏越抹越红,后来用木泽煮水晾凉擦洗,三天就褪了红疹,原来这药材里的三萜皂苷就像把小扫帚,能把体内多余的水液扫出门,那些早上眼皮肿、舌头像泡过水的、小肚子总胀鼓鼓的,多半都是湿气重,这时候煮点木泽陈皮茶最合适。
不过可别小看这土疙瘩,它还是护肝高手,村头王大爷常年喝酒应酬,体检查出转氨酶高,老中医给开了个方子,其中就有木泽配柴胡,现在王大爷每天抓一把煮水当茶喝,最近复查指标降了不少,现代研究也发现,木泽里的齐墩果酸确实对肝细胞修复有帮助,难怪被叫做"天然护肝宝"。
说到用法,最有讲究的是搭配,木泽加茯苓煮汤,对付下肢水肿特别灵;配上蒲公英,嗓子疼的时候喝最解火;要是跟薏米同煮,那可是祛湿健脾的黄金组合,不过要记住,这药材性子偏寒,体虚怕冷的人得搭着生姜红枣才稳妥。
前几年村里有个小伙子听信偏方,直接拿木泽泡酒喝,结果喝得拉肚子进医院,这才明白,再好的东西也得讲究量,干木泽每天不超过15克,新鲜采的更要减半,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要避开,肾功能不好的也得绕道走。
现在市面上的木泽分两种,野生的表皮粗糙带纵纹,种植的相对光滑些,挑的时候捏着硬实的为好,轻飘飘的八成是陈货,保存时用透气纸包着,搁阴凉处就行,隔段时间拿出来晒晒太阳,免得长虫。
最近中医药局公布过一组数据,木泽在利水渗湿类药材里排名前三,不过专家也提醒,虽然它是药食同源目录里的,但长期服用还是要咨询大夫,就像咱村诊所墙上写的:"是药三分巧,对症才见效"。
下次进山采菌子,要是遇上木泽记得带回来,切小块晒干存着,雨季潮闷时煮点,比吃那些西药片片强多了,具体怎么用,最好还是找中医师把把脉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是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