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嘴!含住这片参片。"在洛阳嵩县熊背湾的药材基地里,老药农李长顺正给城里来的游客演示血参的吃法,他掌心托着的暗红色参片,断面沁出琥珀色的汁液,在阳光下泛着玛瑙般的光泽,这种被当地人称作"山里红宝石"的血参,正在洛阳伏牛山深处书写着新的财富故事。
藏在医书里的"贵族血脉" 洛阳人种血参的历史,得从药王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说起,据白马寺附近的老药工回忆,唐代时洛阳就是全国药材集散地,血参因"补血如神"的特性,被列为贡品,但真正形成规模种植,还是近十年的事。
在栾川县合峪镇的药材博物馆里,展着清代药商的进货单,上面记载着"洛参"通过龙门码头运往十三朝古都的繁华景象,只是后来战乱频仍,加上血参对生长环境挑剔,这种深山里的"娇贵货"渐渐淡出大众视野,直到2016年,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在嵩县发现野生血参群落,才重启了这段千年药缘。
伏牛山的"天然襁褓" "血参是喝着矿泉水长大的。"在汝阳县十八盘村的种植基地,技术员小王掀起遮阳网,露出畦垄间星星点点的红色嫩芽,这里海拔800米,昼夜温差达15℃,泉水从原始次生林的腐殖层渗出,带着丰富的矿物质。
药农老赵蹲在地头,抓起一把混着松针的黝黑土壤:"你看这土,捏成团能站住筷子。"他说的是血参最爱的弱酸性砂壤土,更妙的是,春季山雾裹着槐花香,夏季松涛伴着溪水唱,这种"吃着花蜜听着歌"的生长环境,让血参的有效成分比普通人参高出三成。
跟着太阳走的"种参经" 清明前后,药农们开始"唤醒"沉睡的根茎,不同于普通药材,血参种植要像伺候婴儿般精细,在洛宁县上戈镇,我见到72岁的陈奶奶正用竹片给参苗搭"小阳棚"——早晨掀开遮阴网,傍晚盖上防露水,就像照顾刚出生的孙子。
最考验功夫的是夏季管理,正午时分,种植户老刘开着三轮车穿梭在田间,车斗里堆着发酵的松针肥。"血参怕热不怕饿,这时候要少浇水勤施肥。"他边说边用竹签松动板结的表土,动作轻得像在抚摸绸缎,等到霜降前起挖时,那些拳头大的根块会呈现出诱人的胭脂色,仿佛吸饱了整座山的日月精华。
直播间里的"参潮" 这两年,血参成了洛阳的新晋网红,在伊川县的电商产业园,90后主播小芳正在镜头前展示"血参三吃":切片泡茶汤色诱人,炖鸡汤飘香十里,泡酒则让琥珀色的液体泛起涟漪,她身后的货架上,印着"洛阳地标"的血参礼盒正在被抢购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深加工带来的增值魔法,在宜阳县的GMP车间,血参提取物被制成口红、面膜甚至养生奶茶,其中款"血参阿胶糕",把传统膏方做成便携小包装,去年双十一创下千万销售额,这些"山货变尖货"的故事,让原本外流的年轻人开始回流。
藏在深山里的"共富密码" 在嵩县饭坡镇,返乡青年周磊的手机里存着386户药农的联系方式,他创立的合作社实行"五统一"模式:统一选种、统一技术、统一收购、统一品牌、统一销售,今年他们试种的"林下套种"新模式,让血参与连翘、苍术和谐共生,亩均收益翻了一番。
最动人的是那些脱贫故事,在栾川县狮子庙村,残疾人张大娘靠着0.5亩参田,两年还清了治病欠债,她说:"以前守着宝山受穷,现在知道怎么把山货变钱串子了。"目前洛阳已形成1.2万亩血参种植带,带动3.6万农户增收,古老的"救命参"成了乡村振兴的"金疙瘩"。
夜幕降临时,站在山顶俯瞰万家灯火,忽然明白血参为何能在洛阳扎根千年,这里不仅有北纬34度的黄金气候带,更有着一代代药农的智慧传承,当传统炮制技艺遇上直播电商,当深山珍品变身文创产品,这颗"红宝石"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,下次来洛阳,记得带些血参制品——那可是装着半部河洛医药史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