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明明空调开到16度还是止不住冒汗""半夜突然热醒浑身湿透"......这些话听得我直点头,当年我妈更年期那会儿,我可是陪着她把中医馆门槛都踩平了,今天就掏心窝子聊聊,那些年拯救我们母女的中药宝藏。
要说潮热汗出,西医叫植物神经紊乱,中医看来就是身体里的阴阳天平歪了,阴虚火旺的人最遭罪,虚火像团无名火在体内乱窜,烧得人白天后背总是黏糊糊,晚上被窝里翻来覆去像烙饼,这时候就得请中药界的灭火队员出场了。
先说第一种——浮小麦,这名字听着就像能漂在水面上的麦子,其实它是个收敛汗液的高手,记得我妈当时总拿它煮水,淡淡的麦香混着红枣甜味,比凉茶好喝多了,嫌麻烦的姐妹可以直接抓把浮小麦煮粥,早上配着咸鸭蛋吃,既能补津液又能把虚汗锁住。
第二种是牡蛎壳,别小看海鲜摊上几毛钱一斤的生蚝壳,煅炼过后就是固摄阳气的利器,中药房买回来的煅牡蛎要碾成粉,每天早晚用温水送服,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涩口,但想到它能把四处流窜的阳气管得服服帖帖,这点小委屈算什么?
说到滋阴,百合简直是后宫大总管级别的存在,新鲜百合炖冰糖水,晾凉了当水喝,从喉咙到胃袋都润得妥妥帖帖,要是嫌麻烦,干百合泡发后煮小米粥也成,再加点枸杞子,一碗下肚整个人都安静清凉了。
黄芪这味药最懂中年人的不容易,它不像其他药材那样寒凉,而是像个温柔的管家,慢慢给身体充气,气虚出汗的朋友最适合用它煮鸡汤,记得把上面那层油花撇干净,只喝汤吃肉,坚持一个月,你会发现爬楼梯不再气喘吁吁,后背也不再莫名湿透。
最后压轴的是五味子,这名字取得妙,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,正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,用它泡水最能收敛耗散的气血,特别适合夜里盗汗严重的姐妹,不过孕妇要避开这个,它促进宫缩的效果可比红糖水猛多了。
除了吃药,生活习惯更要跟上,我妈现在每天雷打不动五点半快走,运动完一身微微汗,回家冲澡换衣那叫一个舒坦,饮食上要少吃辣椒羊肉这种煽风点火的,多吃银耳莲子羹这种灭火器,还有睡前一定要把窗户开个缝,夜里热气散不出去才是真要命。
最后提醒一句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同样是潮热,有人是肝肾阴虚,有人是心脾两虚,千万别照着网上方子瞎吃,找个靠谱的中医把把脉,对症开方才最稳妥,毕竟咱们调理的是自己的身子,可不能马虎大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