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朋友在后台留言问"乌泡刺"到底是啥?其实啊,这名字八成是各地叫法不同闹的误会,咱们今天要说的主角,正经学名应该叫"乌藨(bào)子",不过南北方确实有不少地方管它叫乌泡刺、黑莓果之类的,这种长在山野灌木丛里的浆果,可是老中医眼里的宝贝疙瘩!
别名大起底:乌泡刺的七十二变 这果子在不同地区简直像会变魔术,云南人叫它刺梨果,川渝地区喊黄袍果,广东潮汕那边又叫鸟不踏,最有意思的是浙江一带,老辈人常说"红姑娘穿黑衣",说的就是它成熟后外层紫黑色硬壳包裹鲜红色果肉的模样,这些五花八门的土名背后,其实都是同一种蔷薇科植物的果实——鲁毛莓的干燥聚合果。
千年药典里的养生密码 翻开《本草纲目》会发现,李时珍早就记载过这味药:"气味甘酸微涩,无毒,主筋骨酸痛,利关节,去风湿",现代研究更是不得了,这小黑果里藏着花青素、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、维生素C三巨头,抗氧化能力比蓝莓还猛三倍!难怪现在保健品厂都盯着它开发产品。
老中医不会外传的妙用
- 腰腿痛救星:遇上阴雨天关节酸胀,抓一把晒干的乌藨子煮水,配上老鹳草、五加皮,连喝三天准见效
- 痛风克星:急性发作期用鲜果捣烂敷患处,再拿30克干品煎水代茶,尿酸降得快
- 美容秘方:每天嚼10颗新鲜果实,美白祛斑效果比吃保健品实在多了
- 解酒奇招:喝醉后来杯浓稠的乌藨子汁,护肝醒酒特别灵
药店老板教你看门道 买干货记住三个诀窍:①表皮带细绒毛的才是正宗②掰开看里面白色种仁越多越新鲜③闻着有股淡淡的野果香,要是碰到颜色发亮、个头超大的,十有八九是硫磺熏过的,千万别买!
食用禁忌划重点 这东西虽好,但孕妇要忌口,鞣酸含量高容易影响铁吸收,脾胃虚寒的人也别贪嘴,建议用蜂蜜腌制后再吃,最经典的吃法还是泡酒,5斤白酒配半斤果实,泡足三个月,每天喝一小盅,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白领。
野外采收的门道 每年芒种前后是采摘旺季,认准叶片背面有白绒毛的植株,摘的时候戴手套防刺,直接捏住果柄轻轻扭,完整带蒂的果实药用价值最高,晒干时要铺竹匾放在通风处,千万不能暴晒,不然有效成分全跑了。
现在市面上鱼龙混杂,某宝上几块钱包邮的所谓"野生乌泡刺"基本都是东北忍冬藤冒充的,真正的好货应该在山区农户手里,价格不会低于80元/斤,大家选购时千万擦亮眼睛,别图便宜买到假货。
最后提醒各位,虽然乌藨子药食同源,但具体用量还是要咨询中医师,特别是正在吃抗凝血药物的朋友,突然大量食用可能导致出血风险,咱们老百姓养生,讲究的是细水长流,每天当零食吃个七八颗,坚持三个月,身体变化自己就能感觉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