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大哥,你这当归苗子可得趁早移栽!"清晨七点,甘肃陇西县首阳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里,穿着深蓝工装的王技术员正蹲在地头,手把手教药农处理苗床,这样的场景在陇中大地随处可见,而穿梭其中的"红马甲"技术服务队,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——甘肃中药材协会。
这个成立于2018年的行业组织,如今已发展成拥有137家会员单位的"陇药航母",从最初只有几张办公桌的简陋办公室,到如今覆盖全省的产业服务网络,协会秘书长李建军的手机通讯录里,存着3000多个药农、药商、企业主的联系方式。"我们就是中药材行业的'红娘',既要牵线搭桥,更要保驾护航。"李建军笑着比喻。
在宕昌县哈达铺镇,55岁的赵满仓见证了协会带来的实在变化,过去他家种的党参总被压价收购,自从加入协会的"标准化种植联盟",不仅学到了起垄施肥的新手艺,今年春天还通过协会的电商平台,把滞销的10吨黄芪卖到了东南亚。"以前愁销路,现在愁产量跟不上。"老赵憨厚的笑容里,藏着对标准化种植的认同。
协会的"秘密武器"是套精准的"组合拳",每年春秋两季,200多名技术员会带着土壤检测仪走村串户,免费给药田"体检",在渭源县会川镇,检测出土壤缺镁的甘草田及时补施了硫酸镁,亩产直接提升了三成,这种"中医式调理"让药农尝到了甜头,如今主动送检的土壤样本比三年前翻了五倍。
质量追溯系统更是让陇药有了"数字身份证",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,从种植户姓名到农药使用记录,甚至采摘时的天气数据都一目了然,去年广州药交会上,某采购商现场查验后当场下单500吨,直言:"甘肃的当归,连浇水时间都能查清楚,买得放心!"
电商培训室里的故事同样精彩,90后返乡青年陈晓燕记得,第一次直播卖锁阳时,面对镜头结结巴巴,还是协会请来的专业主播手把手教话术,如今她的"陇上药娃"直播间月销百万,却总不忘在简介里写着"甘肃中药材协会会员单位",像她这样的新生代药商,协会已孵化出237家。
产业链的延伸更显功力,在兰州新区的陇药产业园,协会牵线的产学研合作让当归精油、党参多糖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走向市场,某化妆品企业研发总监透露:"多亏协会搭桥,我们才能用上道地药材的活性成分,新产品上市半年就卖出800万瓶。"
不过前行路上并非一帆风顺,去年暴雨冲垮了漳县的育苗基地,协会紧急启动的"救灾保种"行动,组织会员企业无偿提供种子,协调保险公司快速理赔,会长张明远那件沾满泥点的外套,成了风雨同舟的最佳见证。"行业组织不是衙门,是得扛着锄头下地的。"这句朴实的话,道出了协会的生存哲学。
眼下,协会正谋划着更大的棋局,在积石山县新建的种质资源库里,冷藏柜保存着200多种珍稀药材的种子,李建军指着监控室大屏说:"这些'种子银行',就是陇药产业的诺亚方舟。"而正在筹备的"陇药工匠"评选活动,则试图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时代的荣光。
从岷县当归到华亭大黄,从人工刨挖到无人机植保,甘肃中药材协会就像条无形的纽带,把分散的药农、跳动的市场、沉睡的资源紧紧串联,当药香飘过黄河铁桥,这艘"陇药航母"载着千年岐黄智慧,正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