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咱们老祖宗的药匣子里,总藏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宝贝,就像今天要说的"毛参",光听名字你以为是长满绒毛的人参?其实它和人参八竿子打不着,倒是和一种田间杂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这种在山野间默默生长的草本,正凭着独特的药性在中医圈里悄悄走红。
被误会多年的"杂草"
在南方乡下长大的朋友,估计都见过田埂上开着紫花的野草,老一辈管它叫"癞蛤蟆草",说叶子揉碎了能治蚊虫叮咬,其实这不起眼的野草学名叫做"毛冬青",在中药房里它还有个别名叫"毛参",别看它常被当作杂草铲除,但在《本草纲目拾遗》里早有记载:"毛小姐性寒味苦,专克热毒疮疡"。
前年我在浙江出差,亲眼见到采药人凌晨背着竹篓进山,他们专找叶片背面绒毛密布的老株,说这样的药效最足,新鲜采下的毛参要趁露水未干切成段,晒干后叶片卷曲像鱼鳞,凑近闻还有股特殊的草木香。
清热解毒的"灭火器"
要说毛参最拿手的本事,就是给身体"灭火",去年邻居家小孩满身红疹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毛参煮水,那孩子喝下当天就退了高烧,原本抓出血丝的小腿也不再渗液,后来我查资料才知道,这看着普通的野草含有熊果酸、黄酮类物质,对付咽喉肿痛、肺炎咳嗽比抗生素还管用。
在福建茶区流传着个说法:采茶工每天嚼几片毛参叶子,整个采茶季都不会"上火",当地茶农还会把晒干的毛参泡在茶缸里,说是能解茶叶的燥性,我试过几次,确实比单喝茶更润喉。
厨房里的中药柜
别以为毛参只能煎药,它在厨房可是位隐形大厨,广东人煲老火汤时会丢几根毛参进去,和排骨、鸡爪一起炖,据说这样能中和肉汤的腻味,特别适合立秋后喝,我自己试过用毛参煮绿豆汤,煮出来的汤水碧绿透亮,喝下去从喉咙凉到胃里,比放冰块还过瘾。
最近流行的"轻养生"吃法更有意思,有人把毛参嫩叶焯水后拌橄榄油醋,说是比苦苣菜清爽;还有人把晒干的毛参磨成粉,掺在面粉里做杂粮馒头,上次我妈就这么做过,蒸出来的馒头带着淡淡草香,居然比我想象中好吃。
真假毛参辨分明
市面上打着"毛参"旗号的药材不少,但真正地道的还得看三个窍门:一是叶片背面要有银白色绒毛,像覆盖了层薄霜;二是折断茎秆时会渗出黄绿色汁液,干了之后变成暗红色;三是用开水冲泡后,好的毛参汤色应该是琥珀色,喝着微苦回甘。
前阵子朋友从云南带回来"野生毛参",结果泡水后汤色发浑,后来才明白那是混淆了同属的毛蕊花,虽然长得像但药性完全不同,所以说买毛参还是得去正经药店,别贪便宜买路边摊的散装货。
现代研究的新发现
本以为毛参会像其他中草药一样蒙尘,没想到最近在科研界又火了一把,上海某大学研究发现,毛参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,这可比乱吃抗生素靠谱多了,还有韩国科学家从中分离出新型抗氧化成分,正在申请护肤品专利。
最绝的是贵州苗寨的用法,他们把毛参和糯米酒一起封坛,三个月后开坛的酒据说能舒筋活络,村里八十岁的老人还能上山采药,不知道有没有这"药酒功"的功劳。
在这全民养生的时代,毛参就像个穿着粗布衫的隐士,它不似人参那般金贵,也不比虫草耀眼,却用实实在在的药效守护着普通人的健康,下次在郊外看到这种不起眼野草,可别急着拔掉——说不定你脚下踩着的,正是本草纲目里失传已久的养生密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