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看到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各种中药材照片,其中乌头类中药的图片尤其让人眼前一亮,这类药材外形独特,有的像毛茸茸的小黑球,有的像带着"尾巴"的块根,看着就充满神秘感,不过别看它们长得特别,可都是中医里的"猛药"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自带"危险气息"的中药到底该怎么用。
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颜值问题,乌头类中药家族成员个个都是"外貌协会"成员,比如川乌就像裹着炭粉的山药蛋,表面灰褐色带褶皱;草乌细长弯曲像鹰爪,断面还能看见特有的"筋脉纹";最特别的要数附子,经过炮制后原本黑褐色的外表会变成棕黄色,像裹了层糖霜的糖果,这些特征在专业拍摄的药材图鉴里看得特别清楚,但要注意市面上有些不良商家会用PS修图,把发霉变质的药材修得光鲜亮丽,咱们买药时千万要擦亮眼睛。
说到药用价值,老中医们常说"乌头救命有功,用错致命有祸",这类药性猛烈的药材最擅长驱寒止痛,风湿骨病患者敷上炮制过的乌头膏药,那种透骨的温热感能直抵病痛深处,记得去年邻居王大爷肩周炎发作,医院开的药方里就有制川乌,他说敷了三天肩膀就能活动了,不过这类药物必须经过严格炮制,生乌头含有的乌头碱毒素足以让人心跳骤停,就算在药店买的成品药也不能长期服用。
这里必须给大家敲黑板划重点:任何标榜"纯天然无毒"的乌头类产品都是耍流氓!正规药店出售的乌头类中药都会经过九蒸九晒等特殊处理,比如附子需要用甘草、黑豆水煮泡才能减毒,就算这样,医生开药时也会严格控制剂量,通常只会让患者服用3-7天就要停药观察,那些网上卖的"祖传秘方"乌头酒、自制乌头膏,建议大家千万别尝试。
辨别真伪的小技巧也很重要,正宗川乌掰开后断面是浅棕色的,闻起来有股特殊的麻舌感;如果遇到雪白光滑的"乌头",或者气味刺鼻的,大概率是硫磺熏过的劣质品,前阵子我就在菜市场见过商贩卖"野生乌头",个头比正常药材大两倍,价格翻三倍,后来请药师鉴定发现全是拿土豆雕刻的假货。
关于乌头类中药的配伍禁忌,古人早就总结出"十八反"歌诀,半蒌贝蔹及攻乌"说的就是不能和瓜蒌、贝母等药材同用,现在有些网红养生方子里会把附子和浙贝母搭配,这简直是在玩命,建议大家看到含乌头的药方,一定要找专业医师把关,别拿自己的身体当试验田。
最后说说这些药材的现代应用,经过科学提取的乌头生物碱已经用于治疗癌症疼痛,但这是经过分子层面改造的药物,和传统中药完全是两个概念,倒是日本汉方药里常用乌头制剂,他们的制药标准非常严苛,每批药品都要检测乌头碱残留量,咱们普通人如果想用乌头泡脚祛湿,记住水温不能超过40度,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,否则反而容易中毒。
乌头类中药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神兵,用对了能治病救人,乱用就会走火入魔,下次再看到漂亮的乌头类中药图片,别只顾着收藏转发,更要记住这些藏在美丽外表下的用药智慧,毕竟吃药不是吃零食,关乎健康的大事,咱们宁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