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师傅,这味药单上写的'下甲'是啥啊?"刚抓药的小王挠着脑袋问我,我笑着拿起药柜里的药材给他看:"这就是下甲,其实是鳖的护心甲,咱们行话叫'鳖甲'。"小王瞪大眼睛:"原来就是王八壳啊?这玩意儿能入药?"
要说这中药里的"下甲",可真是个有故事的主,前些年我在药材市场帮工时,常看见老主顾们指着鳖甲问东问西,这味药别看长得普通,从《神农本草经》开始就有记载,算是中药界的"老前辈"了,不过现在年轻人知道的不多,今天就带大家好好认识这位"隐形冠军"。
鳖甲的前世今生 鳖甲说白了就是鳖的背甲,不过可不是随便哪只鳖都能入药,老药工教我个诀窍:得选5-7龄的中华鳖,这时候的甲片厚实有药效,太嫩的鳖甲像纸片似的没分量,太老的又发脆,每年春秋两季是采收的好时候,这时候的鳖甲药性最足。
记得去年跟着师傅去养殖场收鳖甲,养殖户老李边捞鳖边说:"你们来得巧,这批鳖刚褪完壳。"原来鳖和蛇一样会蜕皮,自然脱落的甲片才是上品,人工撬下来的甲片容易伤到鳖的软肉,这样的甲片带着血丝,药效就差了。
药房里的"百搭选手" 在咱们药房,鳖甲可是个"交际花",它最爱和龟板、牡蛎搭档,这三剑客凑一起,滋阴潜阳的效果翻倍,上个月张婶来调更年期潮热,我给她开的方子里就有鳖甲配地黄,她后来跟我说,吃了半个月,晚上盗汗的情况好了不少。
不过这鳖甲性寒,脾胃虚寒的人可得悠着点,有次隔壁村的老赵自己抓了野鳖甲泡酒,结果喝得拉肚子,来找我开方时,我一看他舌苔白腻,立马让他停了鳖甲酒,改用温水送服姜枣茶才缓过来。
火眼金睛辨真假 市面上鱼龙混杂,学会认鳖甲可是必修课,正宗的鳖甲表面坑坑洼洼像蜂窝煤,颜色是青灰带点黄,要是碰见特别光滑的,八成是工业醋泡过的假货,有次批发市场有人兜售"特价鳖甲",我摸了下边缘,软趴趴的,拿起来一闻还有股酸味,这明显是药水处理过的。
老辈人常说"七棱八爪",其实鳖甲的鉴别也有门道,好的鳖甲对着光看,应该有透明的纵向纹理,像老树的年轮,要是甲片发白像石灰墙,或者黑得跟锅底似的,趁早别要,我见过最离谱的是拿塑料片冒充的,遇热就变形,闻着还有股怪味。
厨房里的养生秘籍 别看鳖甲是药材,其实也能进厨房,我们老家有个偏方:取15克鳖甲磨粉,和猪脊髓炖汤,据说对腰膝酸软特别管用,去年我姑父腰痛,我给他弄了这个方子,连着喝了一周,他说走路都轻快了。
不过新鲜鳖甲处理起来讲究多,得先用香油泡三天,每天换油,把腥味拔干净,有次我图省事直接水煮,结果整个厨房腥得头疼,后来老药师告诉我,鳖甲见水就发腥,得用油慢慢沤出杂质。
现代研究的"新发现" 现在医学院做实验发现,鳖甲里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,特别是那个"骨胶原蛋白",听说对骨质疏松有好处,去年有位退休老师专门来买鳖甲,说是看了论文,要配着钙片一起吃预防骨折。
不过可别把它当保健品瞎吃,我邻居家小子中考压力大,他妈天天给炖鳖甲汤,结果孩子喝得胃口越来越差,找我一看,脉象都沉了,赶紧让停了这大寒之物,所以说中药讲究辨证,不是有好东西就能可劲儿造。
那些年的趣事 想起十年前在药材市场,有个南方客商非说我们北方的鳖甲不如他们当地的,我师傅不慌不忙拿出放大镜:"您瞧这纹理密度,温水养的就是比稻田里的细腻。"后来那客商自己试了煮水,发现我们这边的鳖甲确实更耐炖,这才服气。
还有次教实习生炮制鳖甲,小伙子抡起锤子就砸,吓得我赶紧拦住:"这得用沙烫!"鳖甲质地硬,直接敲碎会损失药性,正确做法是铁锅里铺粗砂,小火慢慢烫到酥脆,这样有效成分才不会挥发。
用药那些门道 最后说个关键事儿:鳖甲要先煎!这玩意儿比乌龟壳还硬实,不先煮个把小时根本熬不出药效,有次急诊室转来个食物中毒的病人,护士直接把鳖甲和其他药同煎,结果药汤淡得像白水,后来重新煎过,药效才出来。
配伍也有讲究,遇上阴虚火旺要配青蒿,肝阳上亢就搭石决明,去年治个甲亢病人,用鳖甲加夏枯草,两个星期就把脖子那肿块消下去了大半,不过孕妇千万碰不得,这玩意儿活血太猛。
写在最后:这味从《本经》里走出来的药材,承载着几千年的智慧,下次再去中药店,看到抽屉里那些凹凸不平的青灰色甲片,可别小瞧了它们,不过要提醒一句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想用鳖甲调理身体,还是找专业大夫开方最稳妥,毕竟再好的药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