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张大夫,您快看看这是不是凤凰莴?"王婶攥着几株带泥的草药冲进诊所,叶子上还挂着晨露,老中医接过草药细细端详,突然笑着拍腿:"这可是好东西!《本草纲目》里记的'金凤羽',说的就是它!"
这个发生在江南古镇的小插曲,让我想起去年在老家后山采药的经历,当时跟着七旬的陈药匠上山,他突然指着岩缝里几株翠绿植物喊道:"快看!这就是李时珍笔下能治咳喘的凤凰莴!"我凑近细看,这植物不过手掌高,叶片像羽毛般纤细,茎秆泛着淡紫色,在阳光下竟真有几分神似凤凰尾羽。
要说这凤凰莴的来历,可真算得上传奇,陈药匠边挖药边讲古:明朝嘉靖年间,京城流行肺痨,御医们束手无策,有个游方道士献出秘方,用山里一种会开紫花的野草熬水,病人连喝七日竟奇迹好转,嘉靖帝大喜,见这草药羽状叶片神似百鸟之王,当即赐名"凤凰莴",这段轶事在《浙南本草》里有记载,只是如今年轻人没几个知道罢了。
我翻过县志发现,这味药在民国时期还大量种植,镇东头赵家药铺的雕花柜格里,就摆着晒干的凤凰莴,据赵家后人回忆,那时候咳嗽不止的孩童,家长都会来抓把"金凤羽",配上冰糖炖汤,喝两次就能见效,可惜抗战时期药田荒废,加上现代止咳药盛行,老手艺渐渐失传。
前些日子陪邻居刘姐去省中医院,在药房角落还真撞见凤凰莴,白发苍苍的主任中医师指着标本讲解:"别小看这株草,它可是天然的支气管清洁剂。"现代研究发现,凤凰莴含有独特的挥发油成分,能稀释痰液,还不伤肠胃,更难得的是,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,比某些抗生素还明显。
辨别凤凰莴有窍门,正宗的叶片背面有细密银毛,折断时流出淡黄色汁液,气味类似薄荷又带点甘甜,市面上冒充的多是同属近亲,要么叶片光滑,要么气味刺鼻,去年我就在网购时踩过雷,收到的所谓"凤凰莴"泡水后苦得揪心,喝了还拉肚子。
采集讲究时辰,陈药匠总在夏至前后清晨进山,他说这时候药性最足,要选向阳坡地生长的,用竹篓装避免压损,新鲜采的直接晒干,老辈人会掺进橘皮一起存,说是这样药性更温和,现在药店里多是硫磺熏过的,颜色鲜亮却失了本味。
用法也大有学问,治慢性咽炎要配胖大海,止咳加川贝,止血就用炭炒制,我试过用蜂蜜腌凤凰莴,每天含一片,对付雾霾天嗓子痒特别管用,但孕妇和体虚者要慎用,这药性偏凉,就像性格直爽的山里姑娘,虽好却需对症下药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城里咖啡馆开始卖"凤凰莴拿铁",说是将草药熬煮后混入咖啡,尝过两次,草本清香混着咖啡醇厚,竟意外和谐,这倒让我想起李时珍那句话:"草木有灵,关键在于人心如何待之。"或许千年后的今天,传统中药正在以新方式重回我们生活。
走在古镇青石板路上,看见几家院墙里探出疑似凤凰莴的新芽,忽然明白老人们常说的"门前三棵药"的智慧——比起漂洋过海的保健品,祖辈传给我们的草木朋友,才是真正写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