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中药治阑尾炎,千年智慧如何化解急症?

一归堂 2025-04-28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大夫,我这肚子疼得直不起腰,吃西药三天了咋还不好?"老张捂着右下腹,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,坐堂的李郎中搭脉三分钟,转身抓了包黄芩、赤芍,又添了两钱生大黄,谁料这副黑乎乎苦哈哈的中药,竟把折腾老张半个月的阑尾炎给压下去了,这般神奇的故事,在江南杏林巷的济世堂里,已经传了三代人。

■ 被遗忘的阑尾攻防战 现代人得了阑尾炎,十有八九直奔医院切阑尾,可就在三十年前,我国县级以下的卫生院还在普遍用中药保守治疗,翻开1973年出版的《赤脚医生手册》,白纸黑字写着:"急性阑尾炎初期,首选清热解毒法",当年缺医少药的农村,老中医们硬是用金银花、蒲公英这些田边野草,救下不少半夜疼醒的庄稼汉。

中医治阑尾的底气,藏在两千年前的医典里。《金匮要略》记载的"肠痈汤",正是如今大黄牡丹汤的前身,古人虽不知"阑尾"之名,但对付右下腹剧痛的毛病,早就摸出了门道,就像北京同仁堂的老药工说:"咱们祖辈治'缩脚肠痈',讲究的是一消二托三补,步步为营。"

■ 那些起死回生的药方子 要说中药治阑尾的明星组合,当属"三黄军团",生大黄泻热通便,像扫帚清扫肠道淤积;黄连、黄芩联手杀菌消炎,堪比天然抗生素,遇上化脓性阑尾炎,还得请"排脓双雄"——薏苡仁、败酱草出马,这两位破瘀排脓的高手,能将脓液化作尿液排出。

去年冬天,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诊过特殊病例,65岁的王大爷血压不稳,麻醉风险高,西医建议保守治疗,医师开了改良版大黄牡丹汤,重用丹皮凉血,加冬瓜仁利湿,七天后复查,原本肿胀如小拇指粗的阑尾,在B超下缩成了细线,老爷子乐呵呵地说:"早知道喝中药能好,何必挨那一刀?"

■ 中西医较劲的真相 别以为中药只能治轻症,218年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》刊登的案例显示,山东某县中医院用"分期疗法",成功救治了已出现腹膜炎的重症患者,初期用大柴胡汤合五味消毒饮,中期转用薏苡附子败酱散,后期改用八珍汤调理,这套组合拳打下来,患者住院12天康复,费用比手术低四成。

不过中医也有底线,上海龙华医院的专家提醒:中药最适合单纯性阑尾炎,若出现全腹剧痛、高烧不退,必须立即手术,就像打仗要看地形,治疗也得看时机,现在有些中西医结合病房,术前术后都会开几剂中药,既能促进胃肠蠕动,又能减少手术粘连。

■ 厨房里的阑尾保卫战 懂行的中医还会教病人"食疗助攻",新鲜马齿苋榨汁兑蜂蜜,每天喝三次,相当于给肠道做清洁;薏米红豆粥当早餐,利水渗湿的效果杠杠的,最绝的是山东老乡的偏方:嫩丝瓜捣烂敷右下腹,外头用保鲜膜裹住,说是能"拔毒外出"。

预防才是上策,中医认为暴饮暴食、饭后剧烈运动最伤肠胃,这跟现代医学说的"阑尾管腔堵塞"原理相通,广东人爱煲的鸡内金山楂水,消食导滞正好;北方人春天采的蒲公英,晒干泡茶就能清热。

写到这里,窗外飘来济世堂煎药的苦香,那些黑褐色的药汁里,沉淀着千年医道的智慧,虽说现在切阑尾只需半小时,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老祖宗留下的药方依然能创造奇迹,正如李郎中常说的:"治病就像打仗,西医有飞机大炮,我们也有孙子兵法,关键看怎么用。"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