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肚子里的"寄生虫大户",蛔虫绝对能排前三,这种长得像蚯蚓的小家伙,最爱在人体肠道里安家落户,别小看它们,轻则抢营养、闹肚子疼,重则钻胆道引发急症,老一辈常说"十月萝卜小人参",可很多人不知道,有些看似普通的中药材,却是对付蛔虫的高手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种老祖宗留下的天然驱虫妙药。
使君子:小孩驱虫的"糖豆" 在南方很多地区,老辈人会给半夜磨牙的孩子吃"使君子",这味中药特别有意思,外壳黑褐色像颗小弹丸,掰开后里面却是白色油性的果仁,中医发现它驱蛔虫的效果特别好,关键是味道不苦,小孩子容易接受,记得小时候邻居王婶总把使君子炒香了给孙子当零嘴,说是既能打虫又能健脾胃,不过现在想想,这法子虽然有效,但直接当零食吃确实存在过量风险。
苦楝皮:以苦克虫的"铁扫帚" 要说最让蛔虫害怕的中药,苦楝皮绝对榜上有名,光听名字就知道它有多苦,树皮熬出来的药汤简直苦得让人皱眉,但这恰是它的厉害之处——蛔虫碰到苦楝皮的有效成分川楝素,就像遇到天敌一样抱头逃窜,民间有用鲜苦楝皮煮鸡蛋的偏方,把药性渗进蛋里,既减少苦涩感又保留药效,不过现在中药房多是干品,新鲜树皮得现采才行。
南瓜子:厨房里的驱虫高手 谁能想到嗑瓜子也能治蛔虫?老辈人专挑老熟的南瓜子,晒干后细细嚼服,南瓜子含有的南瓜氨酸,能让蛔虫麻痹排出体外,记得外婆以前总留着中秋后的南瓜子,用铁锅慢慢炒香,每天抓一把让我空腹嚼着吃,现在想来,那酥脆的口感确实比喝苦药汤舒服多了,不过要见效至少得连吃三天。
鹤草芽:湿泥里长出的驱虫奇兵 龙葵科植物仙鹤草,春天刚冒芽时采收的嫩芽可是个宝贝,特别是对付蛔虫引起的肠梗阻,老中医常用鹤草芽研粉调醋服,就像给肠道做大扫除,不过这味药有个特点,必须用未开花前的嫩芽,老了就没效果了,现在药店卖的多是干品,用前要用温水泡发,看着软趴趴的,却是治疗小儿蛔虫性腹痛的常备药。
石榴皮:酸涩外衣下的驱虫密码 秋天路过水果摊,总能看到堆成小山的石榴,很多人不知道,被丢弃的石榴皮其实是一味良药,晒干的石榴皮煮水,酸涩收敛的特性不仅能止泻,还能让蛔虫在肠道里待不住,记得村里张大夫说过,轻度蛔虫感染不用急着吃药,每天用30克石榴皮煮水代茶喝,连喝三天就能看到效果,不过新鲜的石榴皮碱性太大,非得晒干炮制过才能用。
乌梅丸:酸甜搭配的智慧结晶 说到中药驱蛔虫,不能不提乌梅丸这味经典方剂,把乌梅、细辛、干姜、黄连等药材按比例配伍,制成酸酸甜甜的药丸,中医认为蛔虫"得酸则静,得辛则伏",这方子正好对症,现在药店买的乌梅丸都是机器做的,其实古法要经过九蒸九晒,把药材的性味彻底融合,不过这药最适合寒热错杂型的蛔虫病,如果是实热体质,吃了反而可能上火。
驱虫也讲究"对症下药" 别看这些都是天然药材,使用时大有学问,使君子对小儿疳积型蛔虫效果好,成人用量要加倍;苦楝皮毒性稍大,孕妇绝对不能碰;南瓜子生用才有驱虫作用,炒熟了反而失效,最保险的方法还是先看舌苔脉象,湿热体质的人适合用苦寒药,体虚的要搭配补药,现在有些中成药把这几味药组合起来,但具体怎么用还得听医生的。
现代验方与古老智慧的碰撞 现在很多家长图省事买西药阿苯达唑,确实见效快,不过老中医提醒,中药驱虫更温和,特别适合儿童和孕妇,比如使君子配上槟榔,既能打虫又不伤正气;苦楝皮搭配白术,驱虫的同时调理脾胃,最近还有研究发现,某些中药成分能破坏蛔虫的生殖系统,这点连西药都做不到,所以说中西结合才是王道,紧急情况用西药,日常调理靠中药。
最后要提醒大家,中药驱蛔虫可不是吃一次就完事,一般要连续服用3天,第7天再巩固一次,服药期间少吃油腻食物,也别喝牛奶,否则会影响药效,最重要的是观察大便,如果看到活动的小虫子,说明起效了;要是有整条蛔虫排出,赶紧去医院,这可能是胆道蛔虫的前兆,记住这些祖传的智慧,下次遇到蛔虫困扰,不妨试试这些藏在草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