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药飘香!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如何带领药农闯出致富路?

一归堂 2025-04-28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老李,你家重楼今年又卖上好价钱了吧?"在昆明市宜良县的中药材交易市场,满载而归的药农李建国被熟人打趣时,总会乐呵呵地掏出手机:"瞧,协会刚发的收购价,比去年每公斤又涨了2块钱!"这位曾经靠天吃饭的山里汉子,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"重楼土专家",而改变他命运的,正是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。

这个成立于2018年的行业组织,就像春雨般滋润着云岭大地上的中药材产业,在文山州丘北县的草果地里,60岁的苗族阿妈王美英正熟练地修剪枝条。"以前种草果总担心没销路,现在协会统一标准、统一收购,我家5亩地年收入能到4万块。"她指着远处山坡上连片的绿色海洋,那里飘扬着协会的技术服务旗。

走进协会位于昆明经开区的办公区,走廊墙上挂满药农送来的锦旗。"我们不是坐在办公室搞指导,而是把实验室搬到山头。"常务副会长李晓娟翻开厚厚的工作日志,里面记录着近3年的足迹:从迪庆香格里拉的高原虫草基地,到红河哈尼梯田里的砂仁种植园,累计行程超过12万公里。

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茯苓种植基地,技术员小杨正在给农户演示智能喷淋系统。"传统种植靠天喝水,现在我们用物联网监测土壤湿度。"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,"看这墒情,正是菌核生长的关键期。"协会推广的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让这里的茯苓良品率从60%提升到85%,收购价翻了一番。

最让药农们津津乐道的,是协会创办的"滇药学堂",每周三晚上8点,抖音直播间准时亮起"云岭本草"的蓝光灯牌,首席专家张明辉教授用彝话、白族话交替讲解。"就像追连续剧一样,一期都没落下!"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年轻药农杨志伟说,这个在线课堂已覆盖12.6万人次,培养出387名"乡土中药技师"。

质量把控是协会的"看家本领",在曲靖会泽的半夏种植区,检测员小陈正用快检设备抽查样本。"重金属超标的药材坚决不收,这是底线。"她背包里的检测仪记录着:近三年累计拦截不合格产品2300余公斤,正是这种严苛标准,让"云药"招牌在广交会上越来越亮眼,去年出口额突破1.2亿美元。

夜幕降临时,协会办公楼的灯光依然明亮,市场部的小王盯着电子大屏,上面跳动着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的实时数据。"明天要跟亳州药商谈订单,这批滇重楼必须保证霜降前采挖。"他抓起电话开始调度,从怒江峡谷到昭阳区乌蒙山区,20多个合作社的采收计划开始有序运转。

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,返乡创业的"90后"李娜正带着乡亲们移植林下石斛。"协会帮我们对接了康美药业,价格比市场高15%!"她抚摸着粗壮的石斛茎秆,手机里存着技术员发来的《林下经济栽培手册》,这样的青春身影,在云岭药乡越来越多。

从雪域高原到热带雨林,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,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用七年时间,在崇山峻岭间织就了一张致富网,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00万亩,带动35万农户增收,那个曾经藏在深山的"草药筐",正蜕变成走向世界的"金招牌",当药香飘过茶马古道,新时代的"马帮"已换上科技翅膀,续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