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阵子闺蜜小芳突然找我哭诉,说下面又痒又疼还流脓,去医院检查确诊淋病后整个人都崩溃了,看着她六神无主的样子,我想起三年前爷爷病房里住过的那个出租车司机老张,当时他因为载了个外国游客染上这病,死活不肯输液,天天抱着中药罐子喝,没想到三个月后再见到他,红光满面地说指标全正常了。
这事让我开始留意中医药对付淋病的门道,要说这病在西医眼里就是细菌感染,头孢克肟确实见效快,但很多患者反映打完针后特别容易复发,而且对肠胃刺激大,反观那些坚持喝中药的,虽然疗程长些,但复发率低,还能顺便调理体质。
去年冬天我在中医院实习时,跟诊的王主任遇到淋病患者从不直接开药,他会先摸脉看舌苔,有次对着个舌苔发黄的患者直摇头:"体内湿热太重,就像闷烧的高压锅,光杀菌不泄火迟早要炸。"这时候他常开的方子是八正散加减,瞿麦、扁蓄、车前子这些利尿通淋的药配着滑石粉,说是要让邪毒有路可走。
有个开货车的大哥最典型,发病两周拖到尿血才来,王主任给他开的方子里加了土茯苓60克,重用败酱草,那大哥刚开始喝吐得昏天黑地,硬是捏着鼻子喝了五天,小便从浑浊带血变成淡黄色,连尿道口的脓痂都自己脱落了,不过王主任总叮嘱要忌口,海鲜啤酒碰都不能碰,否则药效全无。
其实古人治淋证很有讲究,《千金方》里就分石淋、膏淋、血淋,现在有些中医馆会把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也归到"毒淋"范畴,像知母、黄柏这对药搭档,配上金银花、连翘,既能清热又能解毒,有次看见实习生给患者煎药,砂锅里咕嘟咕嘟冒着褐色的泡,药香混着甘草的甜,确实比消毒水味好闻多了。
但咱也得说实话,中药见效没西药快,急性期高烧寒战的时候,该用抗生素还得用,等病情稳住了,再用中药巩固才是正道,就像修房子,西药是速干水泥先把裂缝堵上,中药就是慢慢夯实地基的过程。
最近整理病历档案发现,反复发作三次以上的患者,多半舌头胖大有齿痕,这种脾虚湿困的体质,光杀菌没用,得加黄芪、白术这些健脾祛湿的药,有位中学老师连续两年暑假复发,后来按这个思路调方,配合艾灸足三里,这两年复查都是阴性。
不过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自己上网查药方的,前两天论坛有个小伙子信了某帖子的"秘方",把蒲公英捣烂敷私处,结果肿得更厉害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同样是尿频尿痛,有人是实热有人是虚火,剂量差几克效果天壤之别,就像炒菜放盐,新手照着菜谱都可能翻车。
说到底,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,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关键,那些羞于启齿拖着不看的,最后受罪的还是自己,平时注意卫生习惯,对象固定且健康,比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,要是真遇上了,记得去正规中医院把脉开方,别拿自己当试验田,毕竟命是自己的,脸面可比不过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