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乌七图片,揭开这种神秘药材的真面目

一归堂 2025-04-28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最近后台总有人留言问“中药乌七图片到底长啥样”?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名字我也懵了——翻遍《本草纲目》和现代中药典籍,压根儿没找到“乌七”这味药,后来跟老中医们一聊才明白,原来这名字里藏着不少门道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。

“乌七”到底是啥?可能是这些药在搞鬼

很多中药材都有接地气的俗名,当归”叫“婆妇草”,“金银花”喊“忍冬”,经过多方考证,我发现大家口中的“乌七”可能指向三种药材:

  1. 乌药(学名:Ligusticum striatum)
  2. 三七(学名:Panax notoginseng)
  3. 何首乌(学名:Polygonum multiflorum)
    这三味药都带“乌”字,外形也常被混淆,难怪会出现“乌七”这种混合叫法。

【乌药篇】温胃散寒的“气病之总司”

先说说最接近“乌七”发音的乌药,这味药在浙江一带特别出名,晒干后呈纺锤形,表皮棕黄带皱纹,切开来是白生生的质地,老药工教我个诀窍:正宗乌药断面有放射状纹理,闻着带点香樟味。

▲典型特征:

  • 长度8-15厘米,直径1-3厘米
  • 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
  • 质坚硬但易折断,断面灰白色
  • 气微香,味微苦辛

我见过有人把乌药和川芎搞混,其实很好区分:川芎断面是黄色的,还有明显油点,乌药则是纯白偏灰,去年在义乌中药材市场,摊主老李直接拿砂锅炒乌药片给我尝,那股子辛香直冲脑门,据说能治寒气入腹的胃痛。

【三七篇】跌打损伤的“金不换”

要是你找的“乌七”是块状根茎,那八成说的是三七,这货可是云南白药的核心成分,外表灰褐带瘤状突起,掰开后断面像巧克力威化饼似的分层,行话叫“铜皮铁骨菊花心”。

▲鉴别要点:

  • 个头越大越值钱(20头/斤的比60头贵三倍)
  • 真三七咬起来先苦后甜,土三七则发酸
  • 打粉后泡水会浮起一层油膜

前年在文山三七基地,我亲眼见到采挖场景,老农用竹刀小心削去须根,暴晒时还要不停揉搓定型,现在市面上掺假的多是用莪术冒充,外行人根本分不清,记住三七打粉后泡水会变浑浊,假货则清澈见底。

【何首乌篇】黑发养生的千年网红

乌七”指的是黑乎乎块根,那可能是制何首乌,生首乌切片晒干是浅棕色,经过黑豆汁蒸煮九次后才会变得乌黑发亮,真正的好货捏着软糯带黏性,假货则是硬邦邦的。

▲避坑指南:

  • 表面有云锦状花纹的是野生首乌
  • 用嘴嚼会有粘性,染牙发黑
  • 闻着有豆腥味(黑豆蒸制留下的)

去年探访贵州苗寨时,寨子里的老药师教我辨认野首乌:藤蔓拧成S型缠绕,叶子像爱心带锯齿,不过现在野生资源稀少,大部分是人工种植的,药效差了三成不止。

这些“李鬼”千万别当乌七用!

市面上常出现以下冒牌货:

  1. 土三七(菊科植物):含吡咯烷生物碱,吃多伤肝
  2. 水乌七(混杂泥沙的劣质根茎):泡水后沉淀明显
  3. 染色何首乌:用墨水浸泡,断面颜色不自然

去年有个粉丝网购“乌七”泡酒,结果喝出肝损伤,送到检测机构一看,所谓的“野生乌七”竟是用染料泡过的树根,所以说买药材千万别贪便宜,正规药店都会标明拉丁学名。

实用小贴士:这样保存药效翻倍

  1. 乌药要放阴凉处,隔三个月晒一次防蛀
  2. 三七打粉后密封冷藏,否则有效成分挥发
  3. 何首乌忌铁器装盛,最好用陶瓷罐保存

上个月整理药箱时,发现去年买的乌药长了绿毛,老师傅说这是受潮发霉,用高度白酒喷表面再晾干就能救回来,果然处理后药香更浓了,看来传统智慧真有门道。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