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整理家中老药箱时,翻出个土黄色的粗布包,里头裹着些暗橙色的片状药材,奶奶说这是她年轻时从老中医那里讨来的"制桔柒",专治嗓子干痒和积食腹胀,这名字听着新鲜,上网一查资料却少得可怜,倒是让我想起小时候咳嗽,奶奶总会抓一把这种药材煮水,那股子带着果香的苦味,竟成了记忆里独特的童年味道。
藏在《本草纲目》里的止咳密码
要说这制桔柒的来历,得从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说起,当年李老爷子游历四方采药,在江南某处道观发现道士们总用一种特殊炮制的柑橘皮治病,这种经过九蒸九晒、配伍甘草与陈皮的秘制药材,既能化解痰湿又不会伤胃,被道观弟子们称为"肺腑清道夫",后来这方子传入民间,经过历代改良,就成了我们现在说的制桔柒。
老辈人常说"一两陈皮一两金",这制桔柒其实算得上是陈皮的升级版,普通陈皮只需晾晒,而制桔柒要经过九道工序:选冬至后成熟的青柑,剥皮去白瓤,加甘草、茯苓、紫苏叶三蒸三晒,最后用米酒封坛窖藏,去年跟着邻居张大夫学做这个,光是把控火候就折腾了半个月,蒸过头的药材发苦,晒不足的又带酸涩,真真是个磨人的活儿。
厨房里的中药魔法
别看这药材长得普通,用对了地方堪比灵丹妙药,上个月闺蜜家宝宝积食发烧,西药吃了三天不退烧,我用制桔柒煮水给她擦浴,把3克药材捣碎,兑上50度白酒泡两小时,拿纱布蘸着给孩子擦脚心手心,当晚就退烧了,当然这法子只适合应急,要根治还得搭配消食导滞的药膳。
日常保健更简单,抓把制桔柒放养生壶里,配上雪梨、冰糖、川贝母,炖出来的汤水清甜润喉,我们办公室现在流行"桔柒茶",取5克药材撕碎,开水冲泡焖十分钟,加点蜂蜜,喝起来像升级版的陈皮普洱,特别解腻,不过要注意,这茶性偏温,体质燥热的朋友得搭着菊花枸杞才平衡。
老药工透露的鉴别秘诀
前些天去中药材市场,发现好多打着"古法制桔柒"的摊位,摊主老周教我几招辨真假:正宗的制桔柒表面应该有细密的霜纹,像撒了层白芝麻;掰开断面能看到琥珀色胶质,闻着有淡淡的蜜香混着果香,要是颜色过于鲜艳,或者有刺鼻药味,准是硫磺熏过的假货。
储存也有讲究,这药材金贵得很,去年不懂行把整包放冰箱,结果受潮长了绿毛,后来改用老陶罐装,底下铺层石灰粉,盖紧盖子放在阴凉通风处,两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药香,要是发现药材发粘,赶紧拿出来晒晒太阳,但千万别暴晒,否则药效就跑了。
那些年我们不知道的禁忌
别以为中药温和就能瞎吃,隔壁王大爷听说制桔柒好,天天拿它泡水喝,结果喝出便秘,这药材虽能理气,但气虚体弱的人多吃反而耗气,孕妇更要谨慎,我表姐怀孕时咳嗽喝了两天,差点动了胎气,最保险的方法是找中医师把脉,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用量。
搭配禁忌也得记牢:不能和半夏、南星这些燥烈药材同服,会加重上火;吃人参、西洋参期间也要避开,免得抵消补益效果,上次我自己试错,吃完涮羊肉火锅马上喝桔柒茶,结果半夜胃酸倒流,现在想想真是作死。
看着手里这几片传承百年的药材,突然觉得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真了不起,这不起眼的小东西,既能当茶喝预防流感,又能入膳调理脾胃,关键时候还能应急治病,现在市面上各种保健品吹得天花乱坠,倒不如好好研究这些老方子,毕竟能经得住百年考验的,才是真正靠谱的养生之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