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湛江中药市场,百年药香里的烟火江湖

一归堂 2025-04-28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清晨七点的湛江,霞光刚染红屋檐,位于赤坎区的老中药市场已经热闹起来,三轮车碾过青石板的声响混着粤语吆喝声,空气里浮动着当归的甘冽与八角的辛香,这里藏着一座活态传承的中医药博物馆。

骑楼楼下的百年药脉

走在中山路上的骑楼老街,二层雕花阳台垂下的"永安堂"布幌随风轻晃,82岁的陈伯正蹲在摊前挑草果,他摸着泛黄的檀木药铲说:"我阿公当年就是在这條街上摆药档,光绪年间的秤砣现在还收在柜底。"这家四代相传的药铺柜台上,紫铜捣药罐被磨得发亮,玻璃罐里蜈蚣标本泡在琥珀色药酒中,像微型博物馆般陈列着岭南中医药史。

市场西头的"济生堂"门口,三米高的药柜墙贴着褪色的《本草纲目》节选,掌柜阿娟熟练地抓配着四物汤,她家祖传的膏方秘本用毛笔写着"光绪廿年立",墙角煤炉上煨着砂锅,阿胶融化的胶香引得路过的阿婆驻足:"闻到这味就晓得火候到了。"

市井里的百草图鉴

转过挂满葫芦的竹架,海腥味突然混入药香——原来到了专营海洋药材的摊位,戴着斗笠的渔妇正在晾晒砗磲粉,旁边竹筛里晒着拳头大的海马干,穿白大褂的老药师指着珊瑚礁似的肉苁蓉解释:"这些深海药材要在朔望日前后采收,药力才够。"

市场深处藏着条"香料胡同",八角茴香堆成小山,草果用麻绳串成门帘,戴金链子的老板掀开樟木箱,露出密封的麝香囊:"这都是尼泊尔老客定点收的货。"墙上挂着的鹿茸片在晨光中泛着珍珠光泽,据说每年冬至前后,就会有神秘买家骑着摩托来收新鲜货。

老手艺的新玩法

在"回春馆"的直播间里,第五代传人阿鹏正在镜头前演示古法炮制。"看这个六芝汤,要先用瓦罐文火熬三个时辰......"手机支架旁摆着祖传的鎏金戥子,弹幕不断刷过"求代购",他弟弟负责运营的小程序上,真空包装的四时茶包月销过万,快递单上印着"湛江福字号"的朱红印章。

隔壁"百草堂"玩起跨界,把陈皮融入曲奇饼干,用菊花晶做夏日冷饮,穿汉服的小姐姐在试吃台前讲解:"这是我们用化州橘红研制的润喉糖,配方改了十二版才定下来。"玻璃橱窗里,传统药杵与咖啡研磨机并列摆放,古老智慧正在碰撞新火花。

巷弄里的传承密码

穿过飘着艾香的小巷,"守真堂"的学徒正在晒黄芪,95后的阿杰边翻药材边算时间:"师傅说端午采的艾草最地道,重阳收的菊花最去火。"他手机里存着三百多种药材图谱,却坚持用宣纸抄写《炮炙论》,"机器切片总归少了三分魂"。

暮色渐浓时,收摊的阿叔们聚在"杏林茶居"喝功夫茶,他们聊着今年穿心莲的行情,也担心年轻人不愿学"闻鸡粪辨鹿茸"的绝活,但角落里两个中学生正对着手机拍药膳视频,镜头扫过阿婆递来的凉茶,#寻找湛江隐藏菜单#的话题悄然爬上热搜。

当最后一缕药香融入晚风,骑楼的灯笼次第亮起,这座承载着海上丝路药香记忆的市场,正用最市井的方式续写着千年药典,那些沾着露水的石斛,那些刻满年轮的药臼,都在诉说着:真正的传承,从来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标本,而是活在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