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街坊们念叨"毛化",说现在年轻药师都不会这门老手艺了,作为在中药铺泡了二十年的老伙计,今儿就跟大伙儿唠唠这门快要失传的绝活,您可别小瞧这"毛化"二字,里头藏着咱们老祖宗的大智慧呢!
毛化不是"毛手毛脚"的功夫 刚入行那会儿,我跟着师傅晒药材,总见他拿着草杆在药材上来回蹭,有次忍不住问:"师傅,您这是给药材挠痒痒呢?"师傅笑着敲我脑袋:"傻小子,这叫'毛化'!"原来这草杆不是普通稻草,是立秋前割的芦苇杆,讲究个"秋金克木"的五行道理。
拿最常见的桔梗来说,新鲜采挖的桔梗带着黏液,直接晒干容易发黑,师傅教我用苇杆顺着纹理轻刮,既去除了表面绒毛,又保留了药效,这力度大有学问,重了刮破表皮,轻了毛去不净,全凭手上几十年的准头。
会"呼吸"的药材才地道 您知道为啥老药房的药材摸着温润不扎手吗?这都是毛化的功劳,像狗脊这种满身金毛的药材,以前都是裹着麻布揉搓,去年我去云南收草果,见着七十岁的白族阿婆还在用这种方法,她边揉边唱调子,说这样处理过的草果"毛顺了,气就通了"。
现在有些药厂图省事,直接上砂轮打磨,虽说外表光鲜,但把药材的"毛孔"都堵死了,就像人穿羽绒服,毛孔不透气,药性咋往外发?我们收徒第一课就教"三揉三晾",让药材像做体操似的舒展筋骨。
毛化藏着阴阳乾坤 别以为毛化就是简单脱个毛,前年修复古籍药典,发现记载着"子时毛化,引药入肾"的诀窍,拿何首乌来说,夜里用露水浸润后刮毛,白天晒的时候能吸收日月精华,老辈人说这叫"借天地之气,开药材之窍"。
最考验功夫的是羚羊角,这宝贝浑身都是宝,但角尖那层霜状绒毛最难处理,师傅教我用新摘的荷叶裹着轻轻擦拭,既要去毛又不能伤角质,有回药店进了批机器处理的,结果煎药时浮沫多得吓人,老主顾们直摇头。
指尖上的传承危机 上个月参加中医药博览会,发现年轻药师连刮刀都不会磨,有个小伙子问我:"现在不都用超声波清洗机吗?"我给他看我刚毛化完的枳壳,表面带着细密纹路,凑近闻还有股子草木香,机器处理的虽然光滑,但闻着就像塑料片儿。
现在好多医院药房都改用灭菌包装,但懂行的老先生还是认手工毛化的药材,就像炒菜讲究火候,毛化好的药材入锅就知道——桂枝皮卷而不裂,白芍摸起来带弹性,这才是"活着"的中药。
老手艺的新出路 别看毛化费时费力,这两年倒成了高端药材的"身份证",我给儿子婚宴备的当归礼盒,特意在礼盒上标注"古法毛化",结果成了伴手礼里的抢手货,年轻人可能不懂药效,但看到手工处理的药材都觉得稀罕。
有次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来采访,举着手机拍我刮杜仲胶,我边干活边说:"你们记录可以,但别学那些花架子,毛化不是表演,手指没十年功不敢碰贵细药材。"现在想来,这门手艺要传下去,还得让年轻人摸到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藏在生活里的智慧 其实毛化的道理就在咱日常生活里,好比腌咸菜要压石头,晒被子要翻面,都是为了让东西透气均匀,上周帮邻居处理银杏果,外皮的白霜用糙纸轻擦,既去了毒又不伤果肉,这不也是毛化的应用么?
现在药店卖的那些"精制饮片",看着漂亮却越来越没效果,前几天给张奶奶配止咳茶,特意选了带手工刮痕的枇杷叶,老人家喝后说:"这才对味,以前喝的机器货跟喝白开水似的。"
守艺人的坚持 这些年我走南闯北收药材,发现真正的好药都在深山小院里,去年在川西见到九十岁的刘药匠,满屋子晾晒的川贝母还带着高原的凉气,老人颤巍巍的手依然稳当,边毛化边念叨:"机器再快,能快过日头晒?能比过人手知冷暖?"
现在我也学着师傅当年的样子带徒弟,第一课就让他们用葦杆刮够一百斤桔梗,有小子抱怨手酸,我笑着说:"当年我刮坏三十七根芦苇杆才出师,你们这点苦算啥?"
未来在哪? 前些天听说有科研机构要研究毛化工艺参数,我觉得既是好事也是坏事,数据能记录温度湿度,但记不住三月三采的艾草带着晨露,记不住刮杜仲时木纹走向,这门手艺就像中药材本身,得活在人的体温里,活在岁月的褶皱里。
各位要是家里有老药工,不妨让他们讲讲毛化的故事,这些带着掌纹和体温的药材,才是真正能治病的宝贝,下次抓药时您留心看看,表面带着自然纹理的,准是良心店家用的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