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中药店里买的益智仁都是去皮的吗?"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其实暗藏玄机,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中药材里的"皮"事儿,看完这篇保准你比老中医还懂行!
要说益智仁,先得知道它长啥样,这味药其实是姜科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实,长得跟小枣核似的,表面灰褐色带着皱纹,老辈人常说"益智仁三分药七分养",可见它在补脾肾、暖肠胃方面的本事,不过这层皱巴巴的"外衣"到底该不该脱?咱们得从根儿上说起。
翻遍《中国药典》你会发现,人家白纸黑字写着"除去杂质",可没说要去皮,这就跟买橘子似的,药典只管你把烂橘子挑出来,可没规定非得剥了橘皮再卖,不过别急,这里头学问大着呢!
老药工都知道,传统炮制益智仁讲究"撞皮",啥叫撞皮?就是把原药材装进竹篓里,对着石头墙来回摔打,利用摩擦力把外皮蹭掉,这手艺现在可不好找了,就像小时候看爷爷用瓦片削竹笋,看着简单,没十年功夫根本学不会。
说到这儿有人要问了:这层皮留着干啥?您还别小看这层薄皮,它可是天然保护罩,就像花生米带红衣最补血,莲子带芯最清火,益智仁这层皮能锁住挥发油,您要是强行扒了,就好比把刚出锅的饺子直接放冰箱,香味全跑了!
不过市面上确实有些去皮货,这又是怎么回事?原来有些药厂为了统一规格,会用机器打磨去皮,这种处理过的益智仁表面光滑发亮,看着倒是精神,但老中医摸起来就摇头——机器去皮容易伤到果肉,就像用砂纸擦皮鞋,看着亮堂却伤了皮质。
更有意思的是,不同产地的益智仁脾气不一样,海南产的个头大,皮厚;广东广西的个小,皮薄,老师傅抓药时都得掂量:给小孩开药用去皮的温和些,给壮汉治病反而要带皮的劲大,这就跟做菜放不放辣椒一样,得看人下菜碟。
现在有些养生达人喜欢自己买药材炖汤,碰到益智仁就犯嘀咕,其实家常使用根本不用纠结,就像吃苹果不削皮还能防便秘呢,要是实在介意,用盐水搓洗两遍,既能清洁又不伤药性,不过要是给病人煎药,最好还是按医嘱来,毕竟专业中医师开方时已经算过"皮"账了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药材好不好,关键看道地,与其纠结那层薄皮,不如盯着产地和品牌,就像买茶叶要看明前雨后,挑益智仁就得认准海南大个头的,记住喽,中药讲究的是整体药效,不是实验室提纯,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