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收拾老宅,翻出奶奶留下的旧木盒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晒干的桂圆壳、荔枝核,还有几根手指粗的桃枝,老人家总说"枝枝叶叶都是宝",这些被我们当垃圾扔掉的边角料,在中医眼里却是治病救人的宝贝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这些藏在树梢里的养生智慧。
【厨房里的中药枝壳】 记得小时候发烧,奶奶总会掰下半片柚子皮晒干存着,有年冬至我咳嗽不止,她把陈年柚皮洗净煮水,加两勺蜂蜜让我喝下,那略带苦味的温热液体滑过喉咙时,仿佛有无数小手在抚平气管的毛躁,后来才知道,柚子皮在中药里叫"化橘红",专治痰多咳嗽。
我家灶台上常年摆着桂皮,妈妈总说这是炖肉的"药引子",其实肉桂树的枝干才是正经药材,上次去药材市场看见整捆的肉桂枝,老板说这能温补肾阳,特别适合手脚冰凉的人泡茶,现在每次卤牛肉,我都会多放几节桂皮,香气漫开时总觉得自己在养生。
【老祖宗的智慧】 村口百年老槐树底下,总有几个阿姨捡拾掉下来的槐角,这些像豌豆荚一样的果实晒干后,就是有名的"槐角丸"原料,去年我上火痔疮发作,邻居阿婆塞来一包黑乎乎的槐角茶,喝了半天就感觉肛门坠胀感减轻,中医说槐角能清热润肠,果然名不虚传。
最有趣的是桃树浑身是药,春天收集的桃胶能敷脸养颜,夏天摘的嫩桃枝熬水治痱子,连秋天掉落的桃核都是活血化瘀的良药,上个月打球崴脚,老中医开的泡脚方里就有桃仁,说是能散淤血,现在看见桃树都感觉在看移动的药房。
【现代研究怎么说】 别以为这些土方子没依据,省中医院的刘教授跟我说,很多枝壳类药材含有特殊活性成分,比如桑枝里的桑酮碱能抗炎镇痛,现在有药厂在研发关节炎新药,就连最常见的橘子皮,经过炮制后的陈皮挥发油含量是新鲜橘皮的3倍,这才是"陈皮须陈"的科学道理。
不过要注意,有些枝壳得趁鲜用,像凤仙花的茎秆,中医叫"透骨草",治疗风湿关节痛效果特别好,但采收后超过两天药效就会流失大半,所以民间才有"鲜透骨草才透骨"的说法,我现在每次爬山看见野生凤仙花,都会小心剪几枝带回家。
【使用有窍门】 玩转枝壳中药,时机很重要,桂花枝要在含苞时剪取,晾干后泡茶能润肺;银杏叶得等到霜降后采集,这时候黄酮类物质含量最高,最有意思的是无花果叶,新鲜叶子捣碎外敷治瘊子,陈年的叶子却是止泻良药,这时间差里藏着大智慧。
保存也有讲究,我跟着老药师学过"封存法":桃枝要阴干后挂通风处,荔枝核得用铁锅小火炒到微黄,去年存的龙眼壳忘记密封,结果长了白毛只能扔掉,现在家里专门腾出抽屉放中药材,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学古人用石灰缸防潮。
【警惕误区】 虽然枝壳入药好处多,但别盲目乱用,前几年流行用艾叶泡脚,有人直接拿艾蒿杆子煮水,结果皮肤过敏起红疹,其实艾叶和艾杆药性不同,前者温经止血,后者主要祛湿止痒,就像桃胶虽好,但脾胃虚寒的人吃了会拉肚子,这些都是血泪教训。
最危险的是自行采集,去年爬山看见个姑娘摘野生葡萄藤,说是要治便秘,幸亏及时制止,很多野葡萄藤含有强心苷,随便乱用可能中毒,现在城里药店都有配好的枝壳药材,真没必要自己冒险采摘。
写到这里,忽然想起奶奶常说的:"树木知春,人要知恩。"这些看似普通的枝枝叶叶,其实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养生锦囊,下次再看见路边的果树落叶,不妨多留心观察——说不定某个不起眼的小枝杈,正是解决你健康困扰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