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大夫,我这肚子天天咕噜响还拉稀,胃镜肠镜全查遍了,西药一吃就好,停药就犯,到底该咋办?"上周在社区义诊时,四十多岁的王大哥攥着厚厚一沓检查单,眉头拧成麻花,看着他泛白的舌苔和不敢沾凉食的样子,我突然想起奶奶常说的那句话:"慢性病得像养花一样慢慢调,急不得。"
要说这慢性肠炎啊,可真是现代人的常见病,工作压力大、饮食不规律、熬夜伤阳气,这些坏习惯就像钝刀子割肉,把肠胃一点点拖垮,西医说是肠道菌群失调、黏膜受损,开点益生菌、止泻药治标不治本,其实老祖宗早就看透了,《黄帝内经》里讲"脾胃者,仓廪之官",意思是说肠胃就像粮仓管理员,既要管收纳又要管运化,这里出问题全身都要遭殃。
去年邻居张婶就是典型例子,她年轻时在海鲜市场卖鱼,常年喝冷饮吃生腌,到四十岁就开始整天抱着厕所不放,最严重那会儿人瘦得只剩八十斤,脸色蜡黄,连门口小超市都不敢去——怕半路找厕所尴尬,各大医院跑了一圈,最后还是她闺女从乡下挖来个老中医,抓了三副药就见了效,现在张婶天天在小区广场跳广场舞,见人就夸中药神奇。
说到治肠炎的中药,首推当属"补气健脾第一参"的黄芪,这味药看着普通,却是调理慢性肠炎的君药,记得奶奶以前总让我记住口诀:"黄芪补气如春雨,脾虚泄泻最相宜",现代研究也发现,黄芪里的多糖成分能像给肠道刷漆一样,修复受损的黏膜屏障,一般药房买的生黄芪片,每天15克煮水喝,连续喝两周就能感觉到大便成形的变化。
再说说炒白术这味药,可是调理脾胃的"黄金搭档",新鲜白术切片后要用麦麸炒制,这样既能缓和它的燥性,又能增强健脾作用,那些经常拉肚子又怕冷的朋友,记得在粥里加10克炒白术,配合5颗红枣,喝上一个月,你会发现肚子不再"闹钟式"晨起腹泻了,不过要注意,白术质地硬,煮的时间要长些才能析出有效成分。
要是碰上那种吃点生冷就腹痛窜稀的情况,就得请出"温中散寒高手"干姜了,药店买的干姜片,每次做饭时往菜里加3-5片,既能去腥提鲜,还能暖胃驱寒,特别是夏天贪凉吃坏肚子时,含两片甘草泡的干姜水,比黄连素还管用,但阴虚火旺、口臭便秘的人要少用,免得火上浇油。
说到止泻,很多人只知道罂粟壳,其实中药里有更温和的"五倍子",这味药收敛作用强,特别适合久泻不止、肛门坠胀的患者,但要注意不能长期用,否则会把邪气关在体内,一般急性发作期,用五倍子5克打粉灌胶囊,配上山药30克煮糊,连吃三天就能见效。
最近有个年轻姑娘让我印象特别深,做新媒体运营的小雨,常年996作息,外卖当主食,不到三十岁就落下慢性结肠炎,她刚开始不信中药,非要吃日本代购的整肠药,结果越吃越虚,后来试着用奶奶教的"四神汤"调理:茯苓10克、山药15克、莲子10克、芡实10克,每天早晚煮水喝,坚持两个月下来,不仅大便正常了,连痛经都好了一大半。
除了吃药,日常养护更重要,早上空腹喝杯温水兑蜂蜜,既能唤醒肠胃又不刺激;午饭后半小时揉腹,顺时针画圈按摩100次,帮助消化;晚上九点后坚决不碰水果冷饮,这点比吃什么药都管用,还有要坚持"早饭皇帝,午饭平民,晚饭乞丐"的饮食原则,晚餐过量最伤脾胃。
最后提醒一句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同样是拉肚子,有人是脾虚,有人是肾虚,还有人是肝郁乘脾,就像同一块地,干旱要浇水,水涝要排水,用药不对路反而伤身,建议大家找个靠谱的中医师把脉开方,别自己瞎琢磨,毕竟身体是自己的,与其到处试偏方,不如踏踏实实调理三个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