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中医念叨"附元",起初以为又是什么神秘古方,结果一查资料才发现,这竟是藏在《本草纲目》里的阳气充电宝,作为常年手脚冰凉的打工人,突然对这味中药产生了浓厚兴趣,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个被现代人遗忘的养生密码。
要说附元的来历,得从古代"扶阳学派"说起,南宋时期战乱频发,百姓普遍体虚畏寒,医家们发现附子配伍元胡能快速温补阳气,后来民间把这类扶阳固本的方剂统称为"附元",就像给身体装了个太阳能板,专门吸收自然界的阳气。
现在市面上常见的附元配方,核心成员就三位:炮附子、炙黄芪、当归身,炮附子负责点燃命门之火,就像往炉子里添炭;黄芪化身阳气运输队长,把热力送到四肢百骸;当归则是活血调和剂,确保暖气管道畅通无阻,这三味药配伍堪称黄金三角,既能治标又能固本。
前阵子邻居王婶总抱怨爬楼梯喘半天,我推荐她去社区医院开附元茶包,没想到两周后就见她在广场舞C位蹦跶,逢人就说"这黑乎乎的汤药比西洋参管用",其实原理很简单,现在很多中年人上热下寒,附元就像消防队的云梯,专门浇灭上半身的虚火,同时点燃丹田的真阳。
熬制附元汤大有学问,附子必须先煎40分钟破除毒性,这时候厨房会飘着类似烤肉的焦香,有次我偷工减料直接煮,结果喝下去舌头麻了半小时,吓得赶紧啃了块甘草,老药师说这是附子在报警,正确煎法应该是先用筷子蘸汤汁尝不出麻味才算过关。
现在药店里的附元制剂五花八门,但懂行人更爱自己配"三味基础方",炮附子10克打底,配上黄芪30克壮气势,当归15克润燥,冷水浸泡两小时,武火煮沸转文火慢炖,关键在出锅前五分钟撒几颗枸杞,就像给阳气大军配个后勤保障队。
不过这玩意儿可不是大力丸,阴虚火旺的人喝了会火上浇油,去年公司小伙学我煮附元汤,结果通宵口腔溃疡,后来才知道他长期熬夜伤阴,这附元虽好却像汽油桶,阴虚体质碰上就是火灾现场,所以喝之前最好找中医把把脉,别把补药喝成毒药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,很多咖啡店开始卖"晨阳美式",其实就是附元浓缩液加咖啡,上班族既提神又补阳,不过这种混搭到底算不算养生,老中医们还在观望,要我说,传统方剂还是老老实实煎煮,那些花里胡哨的跨界玩法,当个营销噱头看看就好。
说到底,附元能火起来不是偶然,看看周围多少人未老先衰——二十多岁就宫寒痛经,三十出头腰膝酸软,这些亚健康状态都在提醒我们:身体的阳气账户早就入不敷出了,与其迷信各种进口保健品,真不如好好挖掘祖辈传下的扶阳智慧,毕竟附子长在海拔3000米的悬崖,历经风雪才修炼出这般温热能量,这份天地精华可比流水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