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听说有种叫赤角的中药,真的存在吗?"每次看到这个问题我都哭笑不得——这年头连中药名都能传成都市传说了?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"赤角"。
其实要说透这事,得先从中药命名的规矩说起,老祖宗给药材起名大有学问,要么按颜色(如赤芍)、要么按形状(如牛膝)、要么按产地(如川芎),可要是真有个叫"赤角"的中药,按这逻辑倒像是形容"红色犄角"的东西,但翻遍《本草纲目》和《中华药典》都找不到这号人物。
不过话说回来,市面上确实有些药材名字特别容易混淆,比如前两天我陪邻居李婶去抓药,她非说医生开的"皂角"写成了"赤角",闹着要去找大夫理论,其实皂角和赤角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码事,前者是皂荚树的果实,后者嘛......压根就不存在!
说到容易混淆的中药名,最经典的当属"赤芍"和"白芍"这对双胞胎,都是芍药根,晒干后颜色深的就是赤芍,偏白的就是白芍,去年我表姐怀孕时喝保胎药,把赤芍当白芍买了,结果被药师拦下好一顿科普,所以说颜色相近的药材千万别瞎猜,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!
再来说说那些带"角"字的正经中药,像犀角(现用水牛角替代)、羚羊角这些动物类药材,还有悄角(其实是蝉蜕的别称)这种冷门货,但甭管哪种,前面都得配个准确的定语,单说"赤角"就像喊人只叫姓氏不叫名字,十有八九要认错。
前些天我在中药房碰到个搞笑事,有个大哥拿着手机截图非要买"赤角",说是某偏方神药,店员找遍所有抽屉都没找着,最后发现他截图里分明写着"茜草",愣是把"茜"字认成了"赤",您瞧瞧,现在智能手机时代,不会认繁体字都能吃错药!
要我说啊,中药这行当水太深,光听名字根本不靠谱,就拿活血化瘀的药来说,丹参、红花、桃仁各有各的讲究,去年张叔膝盖疼,听人说"红藤"泡酒管用,结果自己买了"血藤",喝得身上起红疹,后来才知道红藤是活血通络的,血藤虽然也带"血"字,药性却大不相同。
现在网络偏方满天飞,很多人看见"秘方"二字就晕了头,前几天我妈群里疯传"七角风汤"治风湿,我一看配方就乐了——哪有什么七角风,分明是把七叶一枝花、徐长卿、防风这几味药硬凑出来的噱头,要真信了这歪名,跑断腿都抓不全药。
说到底,中药讲究的是四气五味、归经配伍,不是玩文字游戏,与其纠结有没有"赤角",不如多记几个正经药材的本事,比如说同样是清热药,黄芩清上焦,黄连清中焦,黄柏走下焦;再比如补气,党参温和,人参大补,西洋参凉补,这学问可比辨药名实在多了。
最后给大伙支个招:抓药前一定要问清楚学名,最好用手机拍下药柜标签,遇到稀奇古怪的名字更要留个心眼,毕竟《神农本草经》里收录的三百多种药材,哪个不是老老实实带着身份证的?下次再听说啥"金不换""鬼见愁"之类的江湖名号,记得先查查它的官方认证名,省得交了智商税还耽误治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