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黑土地上的药香,这些中药材正闯出大市场

一归堂 2025-04-28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"老把式"王大哥蹲在自家苞米地里,手指捻着几株绿油油的小苗:"这五味子苗可金贵,咱东北这嘎达种出来的,药商抢着收!"他身后的大棚里,近百亩五味子藤蔓正顺着支架往上蹿,这是黑龙江绥棱县常见的场景,谁能想到,过去只长粮食的"北大仓",如今竟成了中药材的"聚宝盆"?

黑土地里藏药香:东北种药的"先天优势" 要说东北种中药材,那真是占全了"天时地利",咱东北的黑土地,那可是全球公认的"黄金耕地",腐殖质层厚得能攥出油,农科专家老李头常说:"这土质种人参,比云南某些地块还地道!"更别提长达半年的寒冬,冻死害虫却攒足了地力,种出的药材有效成分能不高吗?

去年我在吉林通化调研时,当地药农老张指着山坡林地说:"瞅见没?那片树林底下全是'趴参'!"所谓"趴参"就是林下参,利用东北森林资源搞仿野生种植,这种半野生环境下长的人参,皂苷含量比普通园参高出一大截,收购价能翻三倍,现在整个长白山区,林下参种植面积都赶上朝鲜族的辣白菜地了。

从"藏在深山"到"闯荡江湖"的东北道地药 要说东北药材圈的"顶流",非"关防风"莫属,这种长得像芹菜的药材,耐寒耐旱,在黑龙江拜泉县,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3万亩,药贩子老周透露:"关防风切片泡水,那股子辛香能窜鼻子,南方药厂点名要咱这的货。"

但真正让东北药材出名的还得数"三宝",除了前面说的人参,五味子在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形成了产业带,这种红彤彤的浆果,既是中药里的"止咳担当",又是保健品厂的宠儿,去年秋天,桓仁的五味子还没熟透,就被南方客商以每斤28元的价格包了园子。

最让人意外的是黄芪,在内蒙古黄芪称霸市场多年后,河北药商老陈发现:"东北产的黄芪切面菊花心明显,水煮后豆腥味淡,药效更温和。"现在吉林洮南的黄芪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,加工成的黄芪粉通过电商平台直供广药集团。

政策东风下的"种药经" 这些年政府扶持力度大得惊人,在黑龙江大庆,新建的中药材物流基地里,冷链车直接开到地头收鲜货,农业农村局的小刘科长算过账:"种玉米亩收益撑死1000块,改种板蓝根能到3500,要是侍弄好人参,那就是五位数打底。"

技术培训更是遍地开花,吉林延边州请来安徽亳州的炮制师傅,教药农怎么用东北糙皮松树根培育茯苓,现在当地茯苓产量占到全国三成,加工的茯苓饼通过直播卖到全国各地。

最绝的是"企业+合作社"模式,哈药六厂在方正县搞订单种植,提供种苗和技术,药农只管种,收获时企业按高于市场价20%收购,60岁的赵婶家10亩平贝母,去年光卖种球就挣了8万块。

藏在田间的新商机 眼下东北药材种植玩出了新花样,辽宁西丰县把鹿茸和林下参结合,开发出"参茸胶囊";黑龙江尚志市用五味子酿酒,每瓶售价飙到299元;最绝的是吉林蛟河,把玉竹加工成代餐粉,直播间里一分钟卖出五千单。

不过行家提醒,种药材可不是闹着玩的,黑龙江农科院的王教授强调:"人参讲究'三桠五叶',五味子得搭伴种松树,这些技术活不学明白,赔钱比种粮快得多。"现在各地都在建"中药材医院",专门给生病的药材"看病号脉"。

站在黑龙江五常的万亩中药材基地前,看着无人机正在给黄芩除草,突然想起王大哥那句话:"咱黑土地以前只管饱肚子,现在还能治身子,这转变可比种水稻带劲多了!"夕阳下,连片的药材田泛着金光,仿佛看见无数个王大哥这样的新型药农,正在黑土地上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