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抓药流程全解析,从新手到行家只需这5步?

一归堂 2025-04-28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3克蝉蜕要包煎,5克甘草别称错......"老张师傅戴着老花镜,手指在算盘上翻飞,柜台上整齐码着的当归、黄芪随着他的动作轻轻颤动,这是很多中药房常见的画面,但看似简单的抓药动作里,其实藏着百年传承的学问,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讲讲,中药抓药到底是怎么个流程?

抓药前的"备战"功夫 走进中药房就像进了百宝阁,光药斗就有上百个,老师傅们每天上班头件事不是抓药,而是"唤醒"药材,天刚蒙蒙亮,药房就得开窗通风,让昨夜受潮的药材回回潮气,特别是像薄荷、藿香这些含挥发油的药材,得用宣纸盖着,既要透气又不能落灰。

抓药前要备好三样宝贝:铜戥子(最小刻度0.1克的老式秤)、竹匾、牛皮纸,现在虽然有电子秤,但老师傅们还是信不过,总要拿铜戥子再校对一遍,就像老张说的:"机器秤是准,但称不出药材的脾气。"

看懂"天书"处方是关键 别看中医处方都写着繁体字,里面的门道可多了,君药臣药用大字,佐使药用小字,还有各种批注藏在边角,最让人头疼的是医生们的"个性签名"——有的处方潦草得像鬼画符,有的干脆用代号,记得有次见着"赤术"俩字,差点当成本,结果老师傅说这是苍术的别称。

抓药前要先"审方",重点看有没有"十八反十九畏"的禁忌搭配,比如处方里同时有贝母和乌头,这就得赶紧找医生确认,遇到剂量超标的,比如细辛超过3克,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。

称量讲究"先重后轻" 老师傅抓药有个口诀:"先君后臣,重沉下底",贵重药材如人参、虫草要单独称,毒性药材像附子、川乌得用天平反复核,称完一味就挪到边上,竹匾里渐渐铺出五彩"药毯"。

这里有个冷知识:中药称量允许±5%的误差,但有经验的师傅能把误差控制在2%以内,就像称3克的藏红花,老师傅会特意多抓两粒,临了抖掉半粒,这份手感都是几十年练出来的。

包药藏着大学问 别以为包药就是随便叠吧叠吧,颜色深的地黄要垫在下面,发油的当归包在中间,容易串味的要分开包,遇上车前子这类黏性大的,得先用纱布包好再入群药。

最考验技术的要数"等量调配",有时候处方写着"各6克",那就得把每味药都过秤,保证总量均分,老师傅有个绝活:抓茯苓时用手指蘸点水,就能判断干湿度,这就是所谓的"手摸鼻子闻"功夫。

最后的"三查七对" 包好的药袋上要写清煎法:先煎的矿石类单独包,后下的薄荷要标注时间,烊化的阿胶得特别说明,老张师傅有个铁规矩:每副药必查三次——称完查遍数,包完查品种,出门前再查标签。

记得有次新来的学徒把该先煎的附子混在群药里,老师傅一眼就看出药包鼓胀得不对,原来附子要先煎半小时才能解毒,这种细节稍不注意就要出大事。

【抓药避坑指南】

  1. 别图省事直接用手抓:手上的油脂会影响药材
  2. 贵细药材当面称重:防止"抽芯"(中间填次品)
  3. 特殊煎法要问清:比如龟板要打碎,旋覆花要包煎
  4. 冷藏别超三天:特别是夏天,鲜石斛容易变质
  5. 代煎要盯紧流程:有些药店用高压锅猛火煮,药效全无

现在知道为什么中医院老师傅都是白发苍苍了吧?这手艺没个十年八年浸淫,根本摸不到门道,下次抓药时不妨多留神,看看师傅们怎么用戥子"钓"起精确到克的药材,怎么把几十味药摆成"莲花盘",这些可都是中医药文化的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