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好抓中药这份活,这几点细节千万要拿捏住!

一归堂 2025-04-28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在中药房抓药看似简单,其实里面门道多着呢!我认识个老师傅抓了三十年药,光是称戥子的手法就练了五年,想在这行站稳脚跟,这些实操经验可得记牢了。

准备工作要做足 每天开柜前得像伺候祖宗似的擦药斗,别嫌麻烦,前些天有个新人图省事没清理,结果把当归片和川芎混了,老中医开方子时差点出医疗事故,擦药斗得用软布蘸清水,犄角旮旯都要照顾到,特别是装虫草、西洋参这些贵细药材的抽屉,得用棉签仔细擦。

称戥子最讲究"水平"二字,每天上班前要在电子秤上校准,我们店那台老磅秤还得定期送检,有次新来的学徒没调平戥子,三副药里两副分量不对,老大夫气得直跺脚,现在都用电子秤了,但老师傅还是习惯先用戥子称贵重药材,说是手感准。

抓药时的七十二变手 抓药不是超市称重,这里头学问大着呢!比如黄芪要掰断看断面,发黑的绝对不能要;党参得摸手感,太潮的容易长霉,遇到阿胶、鹿角胶这些黏糊的,得在纸上垫着称,不然粘得秤盘到处都是。

称量时手指要像弹钢琴,先抓大剂量的茯苓、白术打底,再慢慢加陈皮、砂仁这些小剂量的,有回见学徒直接把所有药倒进盘子里再挑拣,结果把三七和土鳖虫混在一起,捡了半天才分开。

老中医的"暗号"要听懂 有些大夫开方子爱用简写,"双花"是金银花,"大力"是牛膝,这行话得心里有本账,上次碰到个方子写着"焦三仙",把新人唬得一愣一愣的,其实就是焦山楂、焦神曲、焦麦芽。

遇到"先煎""后下"的医嘱,得用不同颜色标签区分,有位老中医爱写"青皮去白",刚开始我还纳闷,后来才知道是要把橘白去掉只用青皮,这些行话就像密码,解不开可就抓错药了。

卫生细节比命金贵 抓完药必须洗手,这可不是洁癖,有次感冒鼻塞没在意,结果喷嚏打在甘草上,整副药都得报废,现在店里备着酒精棉片,抓完贵细药材就要擦手。

药柜每周要"体检",梅雨季节最要命,前年疏忽没及时晒药,结果枸杞、龙眼肉长了白毛,现在店里备着温湿度计,超过70%就得开抽湿机,装药的塑料袋也得选食品级的,不然高温天容易溶出有害物质。

跟老师傅学"读心术" 老主顾都有固定习惯,王奶奶要熬汤药必须用砂锅,李大爷的安神茶得包成小包随身带着喝,这些细节得记在本子上,我专门做了客户档案,记着谁家老太太高血压不能放甘草,谁家小伙子肠胃弱要加山药。

遇到大夫临时改方子,得学会"一心二用",上个月急诊科送来个高烧病人,大夫边开方边叮嘱"柴胡加量到15克",我这边抓药那边还得听着,手速快得像在表演魔术。

药材养护的门道 夏天最担心药材生虫,当归、党参这些含糖量大的得定期翻晒,去年有批柏子仁没及时发现虫卵,结果整个柜子都遭了殃,现在学聪明了,每个月15号雷打不动检查药柜,看到药材发粘、变色就得立马处理。

特殊药材要特殊照顾,冬虫夏草得放在石灰缸里防潮,芒硝、皮硝这类结晶体要密封保存,有次把蛤蚧和斑蝥放太近,结果前者被腐蚀得不成样子,现在学乖了,毒麻药都单独锁在保险柜里。

应急处理要有招 碰见过敏体质的患者闻到药味就打喷嚏,药粉飞得满柜台都是,现在备着应急药箱,里面有抗过敏药、创可贴,还有专门给打翻药罐用的吸水棉,上个月老张师傅不小心把犀角粉洒了,用吸尘器小心吸了半小时才收拾干净。

电子秤突然死机这种糟心事也遇到过,现在养成习惯,每副药抓好后都用备用秤复核,有次发现两克偏差,原来是秤盘上沾着块阿胶没清理干净。

干这行越久越觉得,抓药不只是体力活,更是良心活,每次称戥子时都想着这是给人治病的,手就不敢抖了,现在年轻人总说中药落后,可看着那些祖传的炮制手艺,还有老大夫们望闻问切的功夫,就觉得咱们这行守着的是老祖宗的宝贝,要想在这行出头,就得把每个细节都磨出包浆来,这才是真正的"抓药功夫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