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跟着爷爷去采药,总爱在退潮后的礁石缝里寻宝,老药师总说:"海水里藏着半个药铺呢!"这些年走南闯北收药材,发现带"海"字的中药个个都有传奇故事,今儿咱们就唠唠这些来自大海的神奇馈赠。
【海藻:甲状腺的天然调理师】 海带、昆布这些餐桌上的常客,在中药房里有个共同的名字——海藻,这味药最擅长对付"大脖子病",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资匮乏时,北方沿海地区流行甲状腺肿,老中医们就用海藻配伍消肿散结,记得有位脖颈粗大的渔嫂,连喝三个月海藻玉壶汤,那鼓包竟慢慢平复下去。
不过可别盲目补碘,海藻性寒味甘咸,虚寒体质的人吃多了反而伤胃,现在药店里的海藻都是切段晒干的,买回家炖排骨汤时放几片,既能提鲜又能预防结节,但孕妇可得悠着点,这药有催产的本事。
【海马:游弋千年的补肾圣品】 要说海里最贵气的药材,当属海马,这寸长的小鱼兽在《本草纲目》里可是"暖水脏、壮阳道"的珍品,早年在广东药材市场,常看见老药贩把海马泡在酒缸里,琥珀色的酒液映着金黄的身躯,据说泡足三年的海马酒,半钱就能让老腰直起来。
不过如今野生海马早就列入保护名录,人工养殖的虽然便宜些,药效终究差了几分,去年给邻村王老爷子配药,用的养殖海马明显不如从前的野货给力,可见老辈人说的"天地灵气"确实不假。
【海螵蛸:乌贼留下的白玉盾牌】 海边人管它叫墨鱼骨头,药房案头却唤作海螵蛸,这雪白的骨板可是治疗胃酸过多的妙药,当年在渔船上救过吐得昏天黑地的游客,记得有次胃疼得直不起腰,老船夫从舱底摸出个油纸包,里面灰白的粉末兑水喝下,半小时就不烧心了。
现在才知道,这看似普通的骨头含有碳酸钙,能中和胃酸还能止血,不过新鲜墨鱼骨要焙干研磨,直接嚼碎反而划伤喉咙,药店买的成品倒是方便,只是掺了淀粉的居多,得仔细辨认。
【海浮石:火山与海洋的结晶】 这种灰黄色的石头浑身蜂窝眼,放在水里居然能漂起来,老中医说这是海底火山喷发的产物,经过千万年海水冲刷形成的奇药,隔壁镇的石匠得了肺热咳嗽,天天拿海浮石煮水喝,那黏糊糊的痰真就少了。
不过这石头性寒,得搭着生姜汁喝才妥当,现在市面上有用珍珠岩冒充的假货,真正的海浮石摸起来有种涩手的颗粒感,泡过的水底还沉淀着细沙,造假的倒仿不出这份粗糙。
【海蛤壳:青蟹的邻居入药记】 别看文蛤肉鲜美,它的壳可是清热化痰的好手,沿海人家夏天常备蛤壳粉,小孩肺热咳嗽就冲水喝,有年暑气重,我用蛤壳粉拌蜂蜜敷淋巴结,三天就消了红肿,比抗生素还灵验。
不过要认准青蛤的壳,泥蚶的壳太薄没药效,炮制时要用煅牡蛎的方法,瓦罐焖到焦褐色才脆得能碾碎,现在超市卖的贝壳粉多半掺了石膏,还是老药铺现磨的靠谱。
这些咸津津的海洋中药,承载着古人观潮识药的智慧,下次去海边别光顾着捡贝壳,留心那些被浪花推上岸的药材,说不定哪个不起眼的小东西,就是某张古方里的君药呢,不过切记,海里的宝贝虽好,用药前还是要问过郎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