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",王维这首诗让很多人记住了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,不过说到茱萸是不是中药,估计十个人里有八个要挠头,前两天邻居张婶看见我在晒茱萸果,神秘兮兮地问:"这红彤彤的小果子真是药材?不会是电视里骗老头老太太的保健品吧?"
要说这茱萸的身世,可真够传奇的,咱们老祖宗早在两千年前就把它写进药典了。《神农本草经》里明明白白写着:"茱萸,味辛温,主心下寒气,温中止痛,咳逆寒热。"您看,连名字都是带"萸"字的专业选手,妥妥的中药界老字号,不过现在市面上打着"茱萸"旗号的产品太多,搞得大家反而不敢信了。
先说个有意思的发现,很多朋友以为茱萸就是艾草那种青叶子,其实正宗入药的茱萸分两种:山茱萸和吴茱萸,完全是两码事,前年我去浙江出差,特意跑到昌化的山茱萸种植基地考察,当地农户告诉我,他们种的是山茱萸,果子晒干后表皮皱巴巴的,像缩小版的红石榴,这种专治腰膝酸软、尿频盗汗,药店卖的六味地黄丸里就有它。
再说说吴茱萸,这货可是个暴脾气,去年陪中医同学采药,在四川江油见到大片的吴茱萸树,绿果子表面布满小疙瘩,嚼一口差点没把我辣哭,老中医说这玩意儿性子烈,能暖胃止呕,但得炮制过才能用,就像川菜里的花椒,直接吃能把人麻翻,炒菜就香得恰到好处。
最近总有人质疑中药效果,其实茱萸早被现代医学盯上了,中国药科大学的研究显示,山茱萸里的鞣质成分能保护肝脏,吴茱萸的生物碱可以调节肠胃功能,去年疫情期间,某中医药大学还研发出茱萸配方的防疫香囊,说是能提高呼吸道抵抗力,不过咱得实话实说,这些研究成果还在实验室阶段,别指望戴个香囊就能防病毒。
说到日常使用,我家厨房就常备着茱萸,上个月老妈腰疼老毛病犯了,我就把山茱萸泡在黄酒里,每天让她喝一小盅,大概半个月时间,她说晚上睡觉踏实多了,但这法子可不是随便能用的,阴虚火旺的人喝了反而上火,得找大夫把过脉才行。
现在市面上的坑也不少,有些不良商家用普通的桃树芽冒充茱萸嫩芽,还有把染色的便宜果子当正品卖,教大家个简单鉴别法:正宗山茱萸泡水后皮会裂开,吴茱萸咬起来先辣后麻,要是买回家的"茱萸茶"喝着甜丝丝的,那肯定掺了别的什么东西。
最近年轻人流行用茱萸做养生茶饮,我觉得挺有意思,上周试了闺蜜推荐的配方:三颗吴茱萸煮水,加两片生姜,再放点红糖调味,初喝确实有点怪,但喝完整个肚子都暖暖的,不过要提醒各位,孕妇千万别碰这个方子,哺乳期也得慎用。
说到底,茱萸作为中药的地位是历史认证过的,但它不像人参灵芝那么金贵,也不比枸杞菊花知名度高,属于那种闷声干实事的类型,如果您家里正好有种茱萸树,摘些果子晒干存着,遇上风寒感冒煮碗水试试,说不定会比吃药片管用,真生病还是得去医院,茱萸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