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特定的加工处理方法,可改变中药的性能、提高疗效、降低毒性等,以下为您详细介绍5种常见中药的炮制记载。
地黄
(一)鲜地黄
鲜地黄是地黄的新鲜块根,在古代,《雷公炮炙论》中就有对鲜地黄的相关记载,其炮制较为简单,洗净泥沙后,直接使用,鲜地黄味甘、苦,性寒,归心、肝、肾经,具有清热生津、凉血、止血的功效,常用于热病伤阴、舌绛烦渴、发斑发疹、吐血、衄血、咽喉肿痛等症。
(二)生地黄
将鲜地黄缓缓烘焙至八成干,即为生地黄。《本草蒙筌》中记载了生地黄的这种炮制方法,生地黄味甘、苦,性寒,归心、肝、肾经,其功效主要为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,可用于热入营血、温毒发斑、吐血衄血、热病伤阴、舌绛烦渴、津伤便秘、内热消渴等。
(三)熟地黄
熟地黄是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,取净生地黄,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蒸至内外全黑润。《本草纲目》中对熟地黄的炮制有详细描述,熟地黄味甘,性微温,归肝、肾经,能补血滋阴、益精填髓,用于血虚萎黄、心悸怔忡、月经不调、崩漏下血、肝肾阴虚、腰膝酸软、骨蒸潮热、盗汗遗精、内热消渴、眩晕、耳鸣、须发早白等。
炮制类型 | 加工方法 | 性味 | 归经 | 功效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鲜地黄 | 洗净泥沙 | 甘、苦,性寒 | 心、肝、肾经 | 清热生津、凉血、止血 |
生地黄 | 烘焙至八成干 | 甘、苦,性寒 | 心、肝、肾经 | 清热凉血、养阴生津 |
熟地黄 | 酒炖或酒蒸至内外全黑润 | 甘,性微温 | 肝、肾经 | 补血滋阴、益精填髓 |
附子
(一)盐附子
选取较大的泥附子,洗净后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,再加食盐,继续浸泡,取出晒至半干,再放入卤水液中浸泡,取出晒至八成干,如此反复多次,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且体质变硬,即为盐附子,古代多部医籍对其炮制有记载,盐附子味辛、甘,性大热,有毒,归心、肾、脾经,可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。
(二)黑顺片
取泥附子,按大小分别洗净,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,连同浸液煮至透心,捞出,水漂,纵切成厚约0.5cm的片,再用水浸漂,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,取出,蒸至出现油面、光泽后,烘至半干,再晒干或继续烘干,即为黑顺片,其性味归经与盐附子相似,功效也主要是回阳救逆等。
(三)白附片
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,洗净,浸人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,连同浸液煮至透心,捞出,剥去外皮,纵切成厚约0.3cm的片,用水浸漂,取出,蒸透,晒干,即得白附片。
炮制类型 | 加工方法 | 性味 | 归经 | 功效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盐附子 | 浸泡、晒等多道工序 | 辛、甘,性大热,有毒 | 心、肾、脾经 | 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 |
黑顺片 | 煮、浸漂、染色、蒸等 | 辛、甘,性大热,有毒 | 心、肾、脾经 | 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 |
白附片 | 浸泡、煮、剥外皮、浸漂、蒸等 | 辛、甘,性大热,有毒 | 心、肾、脾经 | 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 |
黄芩
(一)黄芩片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置沸水中煮10分钟,取出,闷透,切薄片,干燥;或蒸半小时,取出,切薄片,干燥(注意避免暴晒)。《雷公炮炙论》等古籍对黄芩的炮制有相关记载,黄芩片味苦,性寒,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,能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止血、安胎。
(二)酒黄芩
取黄芩片,加黄酒拌匀,闷润至酒被吸尽,置炒制容器内,用文火炒干,取出晾凉,酒黄芩能缓和黄芩的苦寒之性,使其寒而不滞,上行清头目之热。
炮制类型 | 加工方法 | 性味 | 归经 | 功效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黄芩片 | 煮或蒸后切薄片 | 苦,性寒 | 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 | 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止血、安胎 |
酒黄芩 | 加黄酒炒 | 苦,性寒 | 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 | 缓和苦寒之性,上行清头目之热 |
山药
(一)山药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大小分档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《本草纲目》等对山药的净制等炮制方法有记载,山药味甘,性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,具有补脾养胃、生津益肺、补肾涩精的功效。
(二)麸炒山药
将锅预热,撒入麦麸,待冒烟时投入山药片,迅速翻动,炒至表面呈黄色,取出,筛去麦麸,放凉,麸炒可增强山药补脾健胃的作用。
炮制类型 | 加工方法 | 性味 | 归经 | 功效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山药 | 净制、切片 | 甘,性平 | 脾、肺、肾经 | 补脾养胃、生津益肺、补肾涩精 |
麸炒山药 | 用麦麸炒 | 甘,性平 | 脾、肺、肾经 | 增强补脾健胃作用 |
半夏
(一)清半夏
取净半夏,大小分开,用8%白矾溶液浸泡,至内无干心,口尝微有麻舌感,取出,洗净,切厚片,干燥,清半夏可降低毒性,缓和药性,增强燥湿化痰作用。
(二)姜半夏
取净半夏,大小分开,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,另取生姜切片煎汤,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,取出,晾至半干,切薄片,干燥,姜半夏增强了降逆止呕作用,以温中化痰、降逆止呕为主。
(三)法半夏
取净半夏,大小分开,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,取出,另取甘草适量,加水煎煮二次,合并煎液,倒入用适量石灰水配制的石灰液中,搅匀,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,浸泡,每日搅拌1 - 2次,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,至剖面黄色均匀,口尝微有麻舌感时,取出,洗净,阴干或烘干,法半夏偏于祛寒痰,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。
炮制类型 | 加工方法 | 性味 | 归经 | 功效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清半夏 | 白矾溶液浸泡、切片 | 辛,温;有毒 | 归脾、胃、肺经 | 降低毒性,增强燥湿化痰作用 |
姜半夏 | 生姜、白矾共煮、切片 | 辛,温;有毒 | 归脾、胃、肺经 | 增强降逆止呕作用 |
法半夏 | 甘草、石灰等处理 | 辛,温;有毒 | 归脾、胃、肺经 | 偏于祛寒痰,调和脾胃 |
5种中药的炮制记载FAQ常见问题大全
问:地黄不同炮制类型功效差异的原理是什么? **答:鲜地黄未经长时间加工,保留较多清热成分,故清热生津之力较强;生地黄烘焙后,苦寒之性稍减,侧重于清热凉血;熟地黄经酒炖或酒蒸,药性由寒转温,功能变为补血滋阴、益精填髓,这是因为炮制过程中药物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,如糖类等成分的转化等,从而影响了功效。
问:附子炮制的目的是什么? **答:附子本身有毒性,炮制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其毒性,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安全,不同的炮制方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其药性和功效,如盐附子、黑顺片、白附片在回阳救逆等功效的侧重上可能因炮制过程略有不同。
问:黄芩酒制的意义是什么? **答:黄芩酒制后,酒作为药引可引导药物上行,使黄芩更好地发挥清头目之热的作用,酒制还能缓和黄芩的苦寒之性,减少其对胃肠道的刺激,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