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张家药铺又上新闻了!这家百年老店因为坚持用道地药材,排队买药的人把门槛都踩塌了,可隔壁王老板新开的网店搞促销,9.9包邮的人参片月销过万,评论区却有人吐槽"泡水像柴火",这年头想买点好中药,怎么比鉴宝还难?
要说中药材质量这个事,得从老祖宗那会儿说起,古代医馆抓药讲究"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",同仁堂的伙计们都知道,吉林的人参、河南的地黄、四川的川芎,这些道地药材就像现在的"地理标志产品",老药工常说:"橘生淮南则为橘,过了长江味儿就变",这可不是玄学,是实打实的天地造化。
现在市面上的乱象能把老中医气出心脏病,前些天我暗访药材市场,亲眼看见商贩往当归里掺红糖,给虫草喷重金属增重,最离谱的是把提取过有效成分的药渣重新加工卖,这些歪门邪道别说治病,吃不好还得添新病,某省药检所的数据更吓人:2022年抽检的中药材,染色超标率12%,农药残留超标率8%,这哪是治病良药,分明是慢性毒药!
其实要揪出质量问题的根子,得顺着产业链往下捋,先说种植端,现在有些农户为了抢收成,西洋参还没积够有效成分就提前起挖,黄芪该三年收获的压缩到两年,更可怕的是滥用化肥农药,前年某地丹参田里检出的滴滴涕,浓度比土壤标准高了20倍!再来看加工环节,传统炮制讲究"九蒸九晒",现在某些工厂图省事,用硫磺熏、磷化铝熏,美其名曰"防虫防腐",结果药性全变了。
不过别灰心,这两年行业也在悄悄变好,国家药典委最近更新了30多种药材的检测标准,以后阿胶里掺马皮驴皮可瞒不住了,区块链技术开始发挥作用,云南白药的三七基地搞了"一物一码",扫码就能看种植全过程,最有意思的是安徽亳州,他们搞了个"中药材质量银行",企业把合格药材存进去,就像存钱一样能抵押贷款,这招直接逼着药商们争当优质户。
咱们老百姓要擦亮眼,记住几个诀窍:买枸杞别光看鲜红,自然晒干的应该带点暗红;选人参别信"野山参"噱头,林下参已经算难得;最保险的是认准GMP认证的厂家,包装上印着"小蓝帽"标志的相对靠谱,实在拿不准就去医院药房,毕竟公立医院的采购流程比网购严格得多。
说到底,中药材质量不是某个环节的问题,就像熬中药得文武火兼备,既要保留老祖宗"道地药材"的智慧,又要用上现代科技的检测仪,最近听说某中医药大学在研发药材DNA鉴定技术,以后可能扫个码就能验明正身,期待哪天我们买中药,能像买阳澄湖大闸蟹一样,扫码就知道是不是正品,那才是中医药真正扬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