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辈人说儿草能治百病,是真的吗?"最近总有人在后台问这个奇怪的问题,其实刚看到"儿草"两个字时,我也一头雾水——翻遍《本草纲目》都没找到这名字,后来跑了好几家老字号药房才明白,原来大家口口相传的"儿草",八成指的是那味叫"儿茶"的中药材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让人迷糊的"儿草"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"儿草"的身世之谜
要说清楚这事,得先纠正个称呼误区,在南方山区,特别是广西云南一带,老一辈常把一种黑色块状药材叫做"儿草",实际上人家正儿八经的中药名叫"儿茶",在《中国药典》里堂堂正正有登记,这名字来历还挺有意思——最早是从东南亚进口的,当地华侨看它外形像小孩玩的泥巴,就起了这个接地气的俗名。
去年我去南宁采访中药师王师傅时,他掏出块黑乎乎的东西:"这就是你们找的'儿草',正经名字叫儿茶。"凑近闻有股淡淡的苦涩味,断面还带着明显的光泽,王师傅说他们药店经常遇到拿着"儿草"名头来买药的人,其实十有八九都是指这个儿茶。
儿茶的"前世今生"
这味药的历史能追溯到唐朝,当时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、缅甸传进来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专门写过:"儿茶出南番,味甘苦,性微寒......",现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也有种植,当地人管它叫"黑见消",据说泡水喝能消暑解毒。
前年我在傣族寨子采风时,见识过用儿茶治病的土方子,寨子里的孩子上火喉咙痛,老人就会掰下一小块泡蜂蜜水,喝两天准好,还有个有趣说法:要是被蚊子咬了包,涂点儿茶粉很快就消肿,不过中药房的老伙计偷偷告诉我,现在市面上掺假的特别多,有人拿沥青混面粉冒充,买的时候得擦亮眼睛。
那些年我们误会的"神药"
别看现在说着清楚,十年前我第一次听说"儿草治百病"也上过当,那时候老家亲戚送来个所谓祖传秘方,说用晒干的"儿草"煮水,每天喝能降血压,结果喝了半个月,血压没降多少,倒是天天跑厕所——后来才知道那是普通杂草,根本不能乱吃。
真正儿茶的本事可不小,中医说它能活血止痛、收敛生肌,跌打损伤时碾碎外敷效果特别好,我邻居张叔工地干活摔淤青,老中医开的药粉里就有这个,但要注意,这玩意儿性子寒,脾胃虚寒的人喝了准闹肚子,去年有个小伙子当养生茶连喝三天,直接进了急诊科。
现代人该怎么用它?
现在药店买的正规儿茶都是加工过的块状物,好的品种泡水后会在杯壁挂出金黄色的圈,我试过用它配菊花枸杞泡茶,味道有点像浓缩版的凉茶,夏天消暑确实管用,不过中医师提醒,这毕竟算药材,正常人连续喝别超过一周。
最近网上还流行自制儿茶面膜,说是能祛痘淡斑,我自己试了两次,可能是清洁力太强,用完脸绷得难受,要尝试的朋友记住先在手腕内侧做测试,免得过敏毁容,最保险的用法还是遵医嘱,毕竟每个人体质不一样。
说到底,"儿草"这个叫法虽然亲切,但容易让人产生误解,它确实是正儿八经的中药,只不过有了个别名,就像人们常把鱼腥草喊作"折耳根",把淫羊藿叫作"仙灵脾"一样,下次再听说谁家祖传的"儿草秘方",可别急着信,先看看是不是正规的儿茶再说,毕竟中药讲究对症下药,用对了是宝,用错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