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圈内都在传,中药饮片行业要变天了,老张在药交会上摆弄着手里的黄芪饮片,跟同行吐槽:"现在进医院比考公务员还难,集采砍价砍得刀刀见骨。"这场景看着眼熟吗?其实每个中药人都在经历这样的阵痛。
行业里最近最热的话题当属第四批中药饮片集采,这次覆盖了21个省市的采购联盟,涉及当归、党参、川芎等42个品种,某药企负责人私下透露,部分品种报价已经逼近成本线,"现在拼的不是谁赚得多,而是谁亏得少",这种价格厮杀背后,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生存焦虑。
质量监管这把利剑越磨越亮,今年已有7省启动专项检查,重点打击染色增重、硫熏超标等顽疾,浙江某知名企业因黄曲霉素超标被通报,直接导致三个月停产整改,这让很多企业开始重新审视GMP车间的投入,有老板算账说:"现在不升级设备是等死,升级了可能死得更快。"
产业链上下游的博弈愈发微妙,道地药材产区正经历洗牌,甘肃定西的当归种植户老李发现,今年药企的收购标准突然提高了两个等级。"以前含潮15%以内就行,现在必须12%以下",这种倒逼机制下,前处理加工环节成了新的利润争夺点,冻干技术、智能化切制设备开始普及。
新零售渠道正在改写游戏规则,某直播基地数据显示,人参蜜片等即食产品单场销售额突破百万,年轻消费者占比超六成,这让传统饮片厂有点懵,有人尝试开发"办公室养生茶包",结果发现90后要的是"拍照发圈+功效可视化"的组合拳。
政策风向标最近频现新动作,医保局正在酝酿饮片质量追溯体系,要求实现"一物一码"全程可溯,这对中小企业简直是晴天霹雳,某皖南企业主苦笑:"光这套系统每年就要烧掉利润的20%",但另一面,能通过质量认证的企业开始享受溢价红利,广药集团推出的有机三七饮片,终端价比普通货高出35%仍供不应求。
资本的嗅觉总是最灵敏,今年以来,中药饮片板块出现12起并购案,其中6家被上市药企收入囊中,某投资机构总监透露,他们现在更看重"标准化+规模化"的标的,"能稳定供应300吨以上饮片的企业才有资格谈估值",这种资本逻辑正在重塑行业格局,中小作坊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。
破局之路究竟在哪?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全产业链,同仁堂在云南建万亩三七种植基地,从种子到饮片全程把控;华润三九投资智能煎药中心,把"最后一公里"的熬药服务标准化,更有意思的是,有些企业另辟蹊径,把中药饮片做成文创产品——故宫联名款的茯苓薏米糕,硬是把养生品玩成了文化IP。
站在十字路口的中药饮片行业,正在经历刮骨疗毒般的转型,那些能扛过集采压力、守住质量底线、抓住消费变迁的企业,或许能在这场大浪淘沙中站上新台阶,就像老张最后说的那句:"现在的苦日子,都是在给未来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