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咳咳咳......"每到换季时节,总有人捂着胸口直皱眉,这时候要是翻出奶奶留下的黑陶药罐,抓一把祖传川贝母炖上冰糖雪梨,那股子带着凉意的甜润顺着喉咙滑下去,不出半天准能压住咳嗽,这门止咳手艺在我们家传了四代,街坊都喊我们"川贝西施"。
【百年老柜藏乾坤】 爷爷总说咱家药柜比他还老,掀开樟木柜门,三层抽屉码着琥珀色川贝母,最底层压着泛黄的《李氏本草经》,听爷爷讲,太爷爷挑着扁担从川西进药材那会儿,专门选枇杷叶背面带露水的川贝,说这种吸收天地灵气的"珍珠贝"才配入药,如今我跟着父亲去药材市场,他捏起川贝对着光一照:"看这纹路像不像凤凰尾巴?正宗松潘县的贝母要经得起三晒三露。"
【灶台上的秘方】 小时候最爱看奶奶煨药,她把川贝母和化州橘红配着老陈皮,用砂锅文火慢熬,有年隔壁王婶咳血,奶奶偷偷往药罐里加了块祖传的"镇咳金砖"——那是用蜂蜜浸了十年的川贝母,表面结着层薄脆的糖霜。"这法子是曾祖母跟游方道士学的",奶奶边搅动药汁边说,"川贝要现捣现用,不然药效就跟着风跑了"。
【辨药有窍门】 现在市面上打着"川贝"旗号的药材五花八门,真正懂行的一看就知道差别,我家有个土方法:把川贝母丢进清水里,正宗的会浮在水面转圈圈,像朵小莲花,有次电视购物买的"特级川贝",泡水直接沉底,父亲冷笑着说:"这是拿平贝母充数,真川贝含的生物碱能让它在水上跳芭蕾"。
【古法新用有讲究】 虽说守着老方子,我们也琢磨出新花样,表妹研发了川贝柠檬膏,把鲜榨柠檬汁和川贝粉熬成琥珀色果酱,某宝店月销过千,姑父更绝,用川贝搭配铁皮石斛,做出止咳润喉的草本含片,不过父亲还是固执地守着陶罐,他说机器烘干的川贝总少了点"带着岷江水汽的药魂"。
【识药如识人】 去年收了个徒弟小林,小伙子聪明得很,可就是学不会辨药,父亲让他跟着自己进山采药,结果他采了堆浙贝母回来。"川贝母像缩小版的白玉兰,外层两片鳞叶要抱得紧实",父亲指着悬崖上的植株说,"就像咱们家传的药方,每味药材都得经得起三代人的检验"。
后记:最近整理老宅时翻出个檀木匣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年前的川贝标本,父亲摸着发黄的标签感慨:"当年非典时期,这些库存救了不少发烧病人",如今我们依然保持着手工去芯、竹匾晾晒的老习惯,毕竟有些东西,机器永远替代不了掌心的温度